长安区乡村旅游集聚区划分及其集群化发展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实践价值 | 第10-11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 ·特色和创新点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大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 第13-22页 |
| ·乡村旅游 | 第13-16页 |
| ·乡村旅游概念 | 第13-14页 |
| ·乡村旅游的影响 | 第14-16页 |
| ·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 第16页 |
| ·乡村旅游集聚区 | 第16-18页 |
| ·产业集聚区的经典理论 | 第16-17页 |
| ·产业集聚区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 ·乡村旅游集聚区 | 第18页 |
| ·乡村旅游集群 | 第18-22页 |
| ·产业集群概念 | 第18-19页 |
| ·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 ·乡村旅游产业集群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长安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 第22-27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2-23页 |
|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 第22-23页 |
| ·经济社会概况 | 第23页 |
|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 第23-25页 |
| ·乡村旅游发展条件 | 第23-24页 |
|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 第24-25页 |
| ·乡村旅游产业分布及其空间格局 | 第25-27页 |
| ·乡村旅游产业分布特点 | 第25页 |
| ·乡村旅游产业的空间格局 | 第25-27页 |
| 第四章 长安区乡村旅游集聚区划分 | 第27-36页 |
| ·划分方法 | 第27-28页 |
| ·最临近点指数法 | 第27-28页 |
| ·空间聚类分析方法 | 第28页 |
| ·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划分过程与结果 | 第28-32页 |
| ·空间集聚度测算 | 第29-30页 |
| ·聚类中心的确定 | 第30页 |
| ·集聚区划分结果 | 第30-32页 |
| ·集聚区及其特点 | 第32-36页 |
| 第五章 长安区典型乡村旅游集聚区的集群化分析 | 第36-49页 |
| ·乡村旅游集群的识别方法 | 第36-38页 |
| ·社会网络分析法(SNA) | 第36-38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38页 |
| ·典型乡村旅游集聚区集群化发展研究 | 第38-47页 |
| ·典型案例区——滦镇乡村旅游集聚区 | 第38-39页 |
| ·空间集聚程度判定 | 第39-40页 |
| ·企业关系(网络)特征识别 | 第40-45页 |
| ·创新评价 | 第45-47页 |
| ·小结 | 第47-49页 |
| 第六章 长安区乡村旅游集聚区集群化发展对策及建议 | 第49-53页 |
| ·强化企业之间的分工,建立完善的企业关系网络 | 第49-50页 |
| ·加速集群创新,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升级 | 第50页 |
| ·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 | 第50-51页 |
| ·制定促进和指导乡村旅游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政策 | 第51-53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3-55页 |
| ·主要结论 | 第53-54页 |
| ·研究展望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附录 | 第59-6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