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4页 |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3.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1章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和理论依据 | 第14-19页 |
·社会背景 | 第14-16页 |
·美国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 | 第14-15页 |
·美国传统道德理论存在的困境 | 第15-16页 |
·理论依据 | 第16-19页 |
·达尔文的进化论 | 第16页 |
·詹姆斯心理学 | 第16-17页 |
·实用主义哲学与黑格尔辩证法思想 | 第17-19页 |
第2章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9-29页 |
·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19-20页 |
·以品格教育为主要核心内容的道德教育 | 第20-21页 |
·有关“道德”的两个概念 | 第20页 |
·培养公民高尚的道德品格 | 第20-21页 |
·一元论道德教育价值观 | 第21-23页 |
·“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 | 第21-22页 |
·善恶的评价标准 | 第22-23页 |
·以实践教育为主的道德教育内容观 | 第23-25页 |
·教育即生活 | 第23-24页 |
·道德教育的全面改造 | 第24-25页 |
·人性化道德教育方法 | 第25-29页 |
·探究、商量和讨论 | 第25-27页 |
·理智方法的培养 | 第27-29页 |
第3章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及其评价 | 第29-35页 |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 | 第29-31页 |
·“知”与“行”的统一 | 第29-30页 |
·尊重人性 | 第30页 |
·彰显理性 | 第30-31页 |
·关注生活 | 第31页 |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贡献 | 第31-33页 |
·确立了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 | 第31-32页 |
·肯定了活动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 第32页 |
·强化了道德教育过程中双向互动的关系 | 第32-33页 |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局限 | 第33-35页 |
·以唯心主义哲学作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思想 | 第33-34页 |
·夸大了道德的社会作用 | 第34-35页 |
第4章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 | 第35-39页 |
·借鉴杜威的双向互动道德教育思想 | 第35-36页 |
·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 第35页 |
·推行学科渗透道德教育 | 第35-36页 |
·借鉴杜威的人性化道德教育思想 | 第36-37页 |
·通过批评性探究帮助大学生追求合理的个人价值 | 第36-37页 |
·提倡学生在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的个性发挥 | 第37页 |
·借鉴杜威的实践教育道德教育思想 | 第37-39页 |
·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 | 第37-38页 |
·丰富社会教育资源,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 第38页 |
·学校和社会相结合,深化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识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论文摘要 | 第4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