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上篇 | 第10-33页 |
| 第一章 梨树病害概述 | 第11-29页 |
| 1 梨树病害概述 | 第11-26页 |
| ·梨树真菌病害 | 第11-20页 |
| ·梨黑星病 | 第11-12页 |
| ·梨轮纹病 | 第12-13页 |
| ·梨锈病 | 第13-14页 |
| ·梨黑斑 | 第14-15页 |
| ·梨褐腐 | 第15页 |
| ·梨树疫腐病 | 第15-16页 |
| ·梨树干枯病 | 第16-17页 |
| ·梨白粉病 | 第17-18页 |
| ·梨树腐烂病 | 第18-19页 |
| ·梨炭疽病 | 第19-20页 |
| ·梨树病毒病害 | 第20-22页 |
| ·梨石痘病 | 第20-21页 |
| ·梨环纹花叶病 | 第21页 |
| ·梨脉黄化病 | 第21-22页 |
| ·梨树细菌病害 | 第22-24页 |
| ·梨根癌病 | 第23页 |
| ·梨火疫病 | 第23-24页 |
| ·梨锈水病病害现状 | 第24-26页 |
| ·危害症状 | 第25页 |
| ·梨锈水病病原物 | 第25页 |
| ·发病条件 | 第25-26页 |
| 2 Dickeya chrysanthemi的分类学地位 | 第26-29页 |
| ·Dickeya chrysanthemi的分类学地位 | 第26页 |
| ·Dickeya chrysanthemi的分类现状 | 第26页 |
| ·Dickeya chrysanthemi的危害症状及特点 | 第26-29页 |
| 第二章 Dickeya chrysanthemi病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第29-33页 |
| 1 传统检测技术 | 第29-30页 |
| 2 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及其他综合技术 | 第30-33页 |
| ·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 | 第30页 |
| ·其他综合性技术 | 第30-33页 |
| 下篇 | 第33-60页 |
| 第一章 梨锈水病病原菌分离鉴定 | 第34-42页 |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34-35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 ·菌株与其他材料 | 第35页 |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35-36页 |
| ·基础培养基 | 第36页 |
| 2 方法 | 第36-37页 |
| ·分离纯化方法 | 第36-37页 |
| ·烟草过敏性试验 | 第37页 |
| ·分离菌株色素分泌观察方法 | 第37页 |
| ·分离菌株的接种方法 | 第37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 ·分离菌株的分离纯化 | 第37-38页 |
| ·过敏性反应测定 | 第38-39页 |
| ·分离菌株色素分泌观察 | 第39页 |
| ·分离菌株接种实验 | 第39-40页 |
| 4 总结与讨论 | 第40-42页 |
| 第二章 梨锈水病病原菌分子生物学分析 | 第42-60页 |
| 摘要 | 第42页 |
| ABSTRACT | 第42-44页 |
| 1 材料 | 第44-45页 |
| ·菌株和质粒 | 第44页 |
| ·基础培养基 | 第44-45页 |
| ·试剂 | 第45页 |
| ·引物 | 第45页 |
| 2 方法 | 第45-52页 |
| ·特异性引物分析 | 第45-46页 |
| ·特异性引物 | 第45页 |
| ·PCR反应体系 | 第45-46页 |
| ·PCR反应程序 | 第46页 |
| ·16S-ITS rRNA序列测定 | 第46-50页 |
| ·菌株基因组总DNA的提取 | 第46-47页 |
| ·菌株16S-ITS DNA片段的扩增 | 第47-48页 |
| ·16S-ITS DNA片段的回收 | 第48页 |
| ·感受态细菌细胞的制备 | 第48-49页 |
| ·PCR回收产物与载体的连接 | 第49页 |
| ·热击转化 | 第49页 |
| ·转化子阳性克隆和测序 | 第49-50页 |
| ·病原菌基因序列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50页 |
| ·引物设计 | 第50页 |
| ·PCR扩增 | 第50页 |
| ·遗传分析 | 第50页 |
| ·特异性引物的构建与检测 | 第50-52页 |
| ·特异性引物设计 | 第50页 |
| ·特异性引物检测 | 第50-51页 |
| ·灵敏度检测 | 第51页 |
| ·实际样品检测 | 第51-52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2-58页 |
| ·特异性引物分析 | 第52页 |
| ·梨火疫特异性引物分析 | 第52页 |
| ·亚洲梨火疫特异性引物分析 | 第52页 |
| ·16S-ITS rDNA序列测定 | 第52-53页 |
| ·序列分析 | 第52-53页 |
|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53-56页 |
| ·16S序列比对 | 第53-54页 |
| ·ITS序列比对 | 第54-56页 |
| ·特异性引物的构建 | 第56-58页 |
| ·特异性引物设计 | 第56页 |
| ·特异性引物检测 | 第56页 |
| ·灵敏度检测 | 第56-57页 |
| ·实际样品检测 | 第57-58页 |
| 总结与讨论 | 第58-60页 |
| 附录 | 第60-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