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一、死刑制度的历史考察 | 第13-15页 |
二、死刑司法运作的价值支撑 | 第15-23页 |
(一) 正义理念的考观 | 第15-16页 |
(二) 现代人权理论 | 第16-18页 |
(三) 影响死刑制度命运的因素 | 第18-20页 |
1. 文化因素 | 第18-19页 |
2. 民意因素 | 第19-20页 |
(四) 贯彻“少杀、慎杀”原则 | 第20-23页 |
三、我国现行死刑制度问题的分析 | 第23-27页 |
(一) 死刑罪名设置数量繁多 | 第23页 |
(二) 被执行死刑的罪犯人数过多 | 第23-24页 |
(三) 死刑适用主体过于宽泛 | 第24-25页 |
(四) 死刑制度司法程序存在缺陷 | 第25页 |
(五) 执行死刑的方式不人道 | 第25-27页 |
四、死刑裁量的标准与根据 | 第27-29页 |
(一) 严格限制死刑适用范围 | 第27-28页 |
(二) 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应当从严把握 | 第28页 |
(三) 死刑的裁量还要掌握一种“度” | 第28-29页 |
五、死刑执行中的具体问题 | 第29-31页 |
(一) 扩大死刑暂停执行的情形,保证执行的准确性 | 第29页 |
(二) 切实保障死刑犯的申诉权和其律师的辩护权 | 第29-30页 |
(三) 死刑执行主体的改革 | 第30-31页 |
六、死刑适用的司法限制 | 第31-35页 |
(一) 充分运用死缓制度 | 第31-32页 |
(二) 严格死刑案件的证据采信和审查制度 | 第32-33页 |
1. 立刑事诉讼“法律真实”的证明标准,并排除合理怀疑 | 第32页 |
2. 确立证人、被害人、鉴定人出庭作证规则和排除传闻证据规则 | 第32-33页 |
(三) 严格规制死刑复核程序 | 第33-35页 |
1. 必须允许律师或其他辩护人参加死刑复核程序 | 第33页 |
2. 为死刑被告人提供向法官当面陈述机会,作最后辩解 | 第33页 |
3. 建立健全死刑犯的赦免与减免制度 | 第33-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后记 | 第37-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