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刑法论文

论介入因素下的刑法因果关系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引言第11-13页
一、刑法因果关系理论概述第13-25页
 (一) 国内外刑法因果关系理论概况第13-18页
  1. 国外刑法因果关系理论诸学说第13-17页
  2. 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诸学说第17-18页
 (二) 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范围第18-19页
 (三) 刑法因果关系的特点第19-22页
  1. 刑法因果关系具有客观性第20页
  2. 刑法因果关系具有顺序性第20页
  3. 刑法因果关系具有复杂性第20-21页
  4. 刑法因果关系具有相对性第21页
  5. 刑法因果关系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第21-22页
  6. 刑法因果关系具有法定性第22页
 (四) 刑法因果关系在刑法中的地位第22-23页
 (五) 刑法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关系第23-25页
二、介入因素下的刑法因果关系第25-35页
 (一) 介入因素下刑法因果关系的概念第25-26页
 (二) 介入因素下刑法因果关系的特征第26-27页
  1. 先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联系的间接性第26页
  2. 先行行为与介入行为之间缺乏共同意识性第26页
  3. 存在两个以上的因果关系链条性第26页
  4. 两个以上的因果关系链条的紧密联系性第26-27页
 (三) 国外介入因素下刑法因果关系的类型第27-29页
  1. 被害人特殊体质介入的情况第27页
  2. 被害人行为介入的情况第27-28页
  3. 行为人第二个行为介入的情况第28页
  4. 第三人行为介入的情况第28-29页
 (四) 我国介入因素下的刑法因果关系类型第29-35页
  1. 自然事件介入情况下的刑法因果关系第29-30页
  2. 第三人介入情况下的刑法因果关系第30-31页
  3. 被害人介入情况下的刑法因果关系第31-32页
  4. 行为人实施的第二个行为介入情况下的刑法因果关系第32-33页
  5. 介入因素为不作为情况下的刑法因果关系第33-35页
三、介入因素下的刑法因果关系的中断第35-41页
 (一) 刑法因果关系中断的判断标准第35-36页
 (二) 刑法因果关系中断的特征第36-37页
  1. 在先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出现了另外的介入因素第36-37页
  2. 先行行为与介入因素对危害结果产生的作用是完全独立的第37页
  3. 介入行为独立造成了危害结果的发生第37页
 (三) 刑法因果关系中断的类型第37-41页
  1. 被害人故意行为的介入第37-38页
  2. 第三人基于不同故意行为的介入第38页
  3. 行为人基于不同的故意介入的第二个行为第38-41页
四、介入因素下的刑法因果关系对刑事责任的影响第41-49页
 (一) 介入因素下的刑法因果关系对刑事责任的影响第41-43页
  1. 介入因素下的刑法因果关系的有无决定着刑事责任的有无第41-42页
  2. 先行行为与危害结果的联系程度影响着刑事责任的程度第42页
  3. 介入因素下的刑法因果关系与人的主观认识相结合对刑事责任产生影响第42-43页
 (二) 介入因素下的刑法因果关系对定罪的影响第43-47页
  1. 先行行为还是介入因素是危害结果的原因力第43-45页
  2. 介入因素的异常性及独立性程度第45-46页
  3. 先行行为与介入因素各自的合法性第46-47页
 (三) 介入因素下的刑法因果关系对量刑的影响第47-49页
  1. 先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程度影响着量刑的程度第47页
  2. 危害后果的严重程度影响着量刑的程度第47-48页
  3. 法律精神和社会观念影响着量刑的程度第48-49页
结语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5页
后记第55-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下的我国刑罚制度改革
下一篇:我国死刑的司法适用及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