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2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 第12页 |
四、手稿原件说明 | 第12-15页 |
第一章 郭沫若版(1938) | 第15-22页 |
第一节 郭沫若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辑情况 | 第15-16页 |
第二节 郭沫若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解读 | 第16-18页 |
一、观念立足于物质之上 | 第17页 |
二、解读“偶然性” | 第17-18页 |
三、评价施蒂纳 | 第18页 |
第三节 郭沫若版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作用 | 第18-22页 |
一、郭沫若版广泛的社会影响 | 第18-19页 |
二、郭沫若版的文献学价值 | 第19-22页 |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60年版 | 第22-30页 |
第一节 1960年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译情况 | 第22-25页 |
一、手稿校勘方面的进步 | 第22-23页 |
二、译本编辑上的缺陷 | 第23-25页 |
第二节 1960年版《德意志意识形态》与苏联教科书体系 | 第25-27页 |
一、实践囿于认识论的框架内 | 第25-26页 |
二、没有认清分工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定性 | 第26-27页 |
三、交往关系置于狭窄的视域下 | 第27页 |
第三节 1960年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影响 | 第27-30页 |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 | 第30-38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的编译情况 | 第30-32页 |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与实践唯物主义 | 第32-35页 |
一、强调实践本体论地位 | 第32-33页 |
二、分工视为社会发展的一个根本规定性 | 第33-34页 |
三、走出交往关系是生产关系的过渡形式理论禁锢 | 第34-35页 |
第三节 实践的唯物主义是高扬人的主体性的唯物主义 | 第35-38页 |
第四章 汉译广松涉版(2005)与汉译梁赞诺夫版(2008) | 第38-43页 |
第一节 汉译广松涉版(2005)和汉译梁赞诺夫版(2008)的编辑情况 | 第38-40页 |
一、汉译广松涉版(2005)的编辑情况 | 第38-40页 |
二、汉译梁赞诺夫版(2008)的编辑情况 | 第40页 |
第二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文献学研究的兴起 | 第40-43页 |
一、编译方针转向学术化 | 第40-41页 |
二、学术研究需立足于文本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文献学研究的启示 | 第43-47页 |
第一节 不同版本的比较成为研究方法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关注国际学术界编辑经典著作引发的新问题 | 第44-45页 |
第三节 编译与思想解读的互动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