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岗地区集中供热运行调节与节能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集中供热运行调节与节能技术现状与趋势 | 第9-11页 |
·集中供热系统的概述 | 第9页 |
·国外集中供热运行调节与节能技术现状与趋势 | 第9-10页 |
·国内的集中供热运行调节与节能技术现状与趋势 | 第10-11页 |
·项目背景介绍 | 第11-12页 |
·红岗地区供热系统介绍 | 第11页 |
·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章 红岗地区集中供热系统运行调节的研究 | 第12-20页 |
·集中供热系统运行调节的研究 | 第12-14页 |
·质调节的研究 | 第12页 |
·量调节的研究 | 第12-13页 |
·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 | 第13页 |
·分阶段改变供水温度的量调节 | 第13页 |
·间歇调节 | 第13-14页 |
·直接式供热系统 | 第14-15页 |
·间接式供热系统 | 第15-17页 |
·间接式供热系统的主要优点 | 第15-16页 |
·间接式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 | 第16-17页 |
·间接式供热系统用户和二次网的运行调节 | 第17页 |
·间接式供热系统热源和一次网的运行调节 | 第17页 |
·改造后解决的问题和直供改间供实例 | 第17-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红岗地区直供改间供改造设计研究 | 第20-28页 |
·供热负荷 | 第20页 |
·供热范围和面积 | 第20页 |
·热指标 | 第20页 |
·热负荷及循环流量 | 第20页 |
·供热介质和热力网型式 | 第20-21页 |
·供热介质 | 第20页 |
·热力网和热用户的连接 | 第20-21页 |
·供热参数选择 | 第21页 |
·管网水力计算 | 第21-22页 |
·管网设计及材料 | 第22-24页 |
·管网布置原则 | 第22-23页 |
·敷设方式 | 第23页 |
·管材、管件、防腐及保温 | 第23-24页 |
·热力站 | 第24-27页 |
·热力站设置及改造原则 | 第24-25页 |
·热力站调节系统 | 第25页 |
·热力站调节与控制 | 第25页 |
·换热器的选择 | 第25-26页 |
·循环水泵的选择原则 | 第26页 |
·补水及定压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红岗地区集中供热节能技术研 | 第28-38页 |
·气候补偿智能温控调节技术 | 第28-32页 |
·改造设计 | 第28-29页 |
·主要设备的选型 | 第29-30页 |
·软件设计 | 第30-31页 |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 第31页 |
·经济效益预测 | 第31页 |
·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 第31页 |
·改造的结论 | 第31-32页 |
·恒压补水无功耗节能改造技术研究 | 第32-35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32页 |
·技术指标 | 第32页 |
·技术研究方案 | 第32-33页 |
·形成的技术成果 | 第33页 |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 第33-34页 |
·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第34页 |
·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 第34页 |
·研究结论 | 第34-35页 |
·二级网区域数传测控技术研究 | 第35-38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5页 |
·原技术状况 | 第35页 |
·此项技术的关键点及创新点 | 第35页 |
·无线测温系统组成及硬件设计 | 第35-36页 |
·无线测温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36-37页 |
·主要技术指标: | 第37页 |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第37页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37-38页 |
第五章 红岗地区集中供热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研究 | 第38-47页 |
·自动控制系统简介 | 第38页 |
·可编程控制器简介 | 第38-42页 |
·PLC的特点 | 第38-39页 |
·PLC的应用领域 | 第39-40页 |
·PLC的构成 | 第40-42页 |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基本原则 | 第42页 |
·PID控制简介 | 第42页 |
·系统控制模型 | 第42-43页 |
·换热站自动化控制算法描述 | 第43-45页 |
·主要设备选型 | 第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详细摘要 | 第52-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