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课题的来源 | 第8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基本概念释义 | 第9-10页 |
·中国元素建筑设计 | 第9页 |
·新唐风与唐风建筑概念的界定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国内唐风创作理论 | 第10-11页 |
·国外建筑传统元素创作研究 | 第11-12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页 |
·研究的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2-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论文框架 | 第13-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唐风建筑创作时代历程与作品类型 | 第16-30页 |
·唐风建筑创作的时代历程 | 第16-19页 |
·唐风建筑创作与中国元素建筑 | 第16-17页 |
·唐风建筑创作的源起 | 第17页 |
·唐风建筑创作的发展与成熟 | 第17-19页 |
·唐风建筑创作与地域历史文化 | 第19-27页 |
·西安地区唐风建筑创作 | 第19-22页 |
·洛阳地区唐风建筑创作 | 第22-24页 |
·扬州地区唐风建筑创作 | 第24-26页 |
·其他地区唐风建筑创作 | 第26-27页 |
·唐风建筑创作环境与类型 | 第27-28页 |
·古迹与历史名胜复原重建与保护条件下的唐风建筑创作 | 第27页 |
·特定历史环境保护地段与特殊文化要求下的唐风建筑创作 | 第27-28页 |
·现代建筑创作多元探索下的唐风建筑创作 | 第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唐风建筑创作领衔人物与典型作品 | 第30-54页 |
·唐风建筑创作典型作品 | 第30-47页 |
·古迹与历史名胜复原重建与保护条件下的唐风建筑创作典型作品 | 第30-37页 |
·特定历史环境保护地段与特殊文化要求下的唐风建筑创作典型作品 | 第37-42页 |
·现代建筑创作多元探索下的唐风建筑创作典型作品 | 第42-47页 |
·唐风建筑创作领衔人物 | 第47-52页 |
·张锦秋与唐风建筑 | 第47-50页 |
·郭黛姮与唐风建筑 | 第50-51页 |
·王贵祥与唐风建筑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唐风建筑创作特点 | 第54-66页 |
·唐风建筑形式表达 | 第54-58页 |
·大屋顶形式表达 | 第54-55页 |
·高台建筑形式表达 | 第55-57页 |
·斗栱形式表达 | 第57-58页 |
·唐风建筑表皮材料与色彩运用 | 第58-61页 |
·木构架复古上漆 | 第58-59页 |
·木色清油上漆 | 第59页 |
·现代水泥墙面赤、白上漆 | 第59-60页 |
·多样化表皮材料的应用与色彩处理 | 第60-61页 |
·唐风建筑功能类型 | 第61-63页 |
·遗址复原与保护 | 第61-62页 |
·宗教建筑 | 第62页 |
·文化建筑 | 第62页 |
·其他公共建筑 | 第62-63页 |
·唐风建筑群体组合 | 第63-65页 |
·居中对称布局 | 第63页 |
·院落布局 | 第63-64页 |
·多层建筑布局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唐风建筑创作发展 | 第66-78页 |
·唐风建筑创作的局限与突破 | 第66-67页 |
·唐风建筑创作中形式与功能的局限与突破 | 第66页 |
·唐风建筑创作中材料与结构的局限与突破 | 第66-67页 |
·唐风建筑创作中地域与文化的局限与突破 | 第67页 |
·唐风建筑创作在中国元素建筑设计中的作用与影响 | 第67-70页 |
·唐风建筑创作对中国元素设计的体现 | 第67-68页 |
·唐风建筑创作对中国建筑文化传承的探索 | 第68-69页 |
·唐风建筑创作对城市历史展示的作用 | 第69页 |
·唐风建筑创作对文化情感表达的意义 | 第69-70页 |
·唐风建筑创作学习实践 | 第70-77页 |
·唐山市唐人主题文化园概念性规划与建筑设计 | 第70-73页 |
·洛阳上清宫道源概念性规划与建筑设计 | 第73-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附录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