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整体性保护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4页 |
·整体性保护 | 第10-11页 |
·建筑遗产 | 第11-12页 |
·周边环境 | 第12-13页 |
·其他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佛宫寺释迦塔是我国建筑遗产的重要孤例 | 第14页 |
·佛宫寺释迦塔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录 | 第14页 |
·佛宫寺周边环境面临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的矛盾 | 第14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第2章 佛宫寺释迦塔及周边环境的价值与特点 | 第18-42页 |
·佛宫寺及其历史环境概况 | 第18-28页 |
·应州城历史沿革 | 第18-20页 |
·佛宫寺历史沿革 | 第20-22页 |
·佛宫寺寺院现状 | 第22-24页 |
·佛宫寺历史格局 | 第24-28页 |
·佛宫寺释迦塔及周边环境的整体价值 | 第28-32页 |
·边疆历史变迁的见证 | 第28页 |
·佛教传播历程的缩影 | 第28-29页 |
·建筑技艺传承的实证 | 第29-31页 |
·地域文化传统的载体 | 第31页 |
·应县民众情感的寄托 | 第31-32页 |
·晋北寺城格局的典例 | 第32页 |
·应县旅游产业的核心 | 第32页 |
·佛宫寺释迦塔及周边环境的整体特点 | 第32-40页 |
·以释迦塔为统领的历史城市格局 | 第32-35页 |
·以释迦塔为中心的历史防御体系 | 第35-37页 |
·以佛宫寺为代表的宗教建筑群体 | 第37-39页 |
·游牧与农耕文化交融的地域特色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3章 佛宫寺释迦塔及周边环境的现存问题 | 第42-62页 |
·佛宫寺遗产本体的现存问题 | 第42-46页 |
·遗产建筑本体 | 第42-44页 |
·寺院配套设施 | 第44-45页 |
·寺院庭院景观 | 第45-46页 |
·寺院维护管理 | 第46页 |
·佛宫寺周边环境的现存问题 | 第46-57页 |
·微观层面——寺院四周界面 | 第47-50页 |
·中观层面——应县历史城区 | 第50-54页 |
·宏观层面——应县县域范围 | 第54-57页 |
·类似遗产保护中的问题借鉴 | 第57-60页 |
·案例选择 | 第57-59页 |
·遗产本体 | 第59页 |
·周边环境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4章 佛宫寺释迦塔整体性保护技术路线 | 第62-84页 |
·整体性保护的原则目标 | 第62-63页 |
·真实性原则 | 第62页 |
·完整性原则 | 第62-63页 |
·保护地域文化特色原则 | 第63页 |
·保护发展协调一致原则 | 第63页 |
·整体性保护的案例借鉴 | 第63-69页 |
·意大利 | 第64页 |
·英国 | 第64-65页 |
·法国 | 第65-66页 |
·借鉴案例技术要点 | 第66页 |
·我国相关技术要点 | 第66-69页 |
·整体性保护的框架结构 | 第69-71页 |
·节点 | 第69页 |
·线路 | 第69-70页 |
·区域 | 第70-71页 |
·整体性保护的技术路线 | 第71-80页 |
·建筑遗产本体保护 | 第71-73页 |
·周边环境区域划分 | 第73-74页 |
·微观层面环境保护 | 第74-76页 |
·中观层面环境保护 | 第76-78页 |
·宏观层面环境保护 | 第78-79页 |
·环境线性要素保护 | 第79-80页 |
·整体性保护的管理实施 | 第80-83页 |
·总规调整 | 第80-82页 |
·详细设计 | 第82页 |
·遗产管理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5章 佛宫寺释迦塔整体性保护的重点地段设计 | 第84-102页 |
·重点地段整体性保护要求 | 第84页 |
·历史环境修复 | 第84页 |
·展示线路规划 | 第84页 |
·重点地段修复的参考依据 | 第84-90页 |
·历史街区特征 | 第85-86页 |
·传统民居特征 | 第86-89页 |
·传统商铺特征 | 第89-90页 |
·重点地段修复的设计导则 | 第90-93页 |
·历史街巷 | 第90-91页 |
·建筑整修 | 第91-92页 |
·商业形态 | 第92页 |
·开放空间 | 第92页 |
·基础设施 | 第92-93页 |
·展示游览线路的设计方案 | 第93-99页 |
·建筑遗迹原址展示 | 第93-95页 |
·可移动文物的展陈 | 第95页 |
·参观游览线路规划 | 第95-99页 |
·重点地段设计的实施措施 | 第99-101页 |
·政府主导 | 第99-100页 |
·专业支持 | 第100页 |
·社会参与 | 第100-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结论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图表附录 | 第108-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