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保护学论文--鱼病学论文

鱼类病原菌的快速诊断与免疫防控

致谢第1-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14页
第一章 前言第14-35页
 第一节 水产动物主要致病菌的致病性研究第14-24页
   ·哈氏弧菌致病机理的研究第14-17页
   ·鳗弧菌致病机理的研究第17-19页
   ·溶藻胶弧菌的研究进展第19-21页
   ·海豚链球菌的研究进展第21-24页
 第二节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第24-29页
   ·LAMP 技术原理第24-26页
   ·LAMP 引物设计第26-28页
   ·LAMP 扩增结果判断第28页
   ·LAMP 技术在动物疾病检测中的应用第28-29页
 第三节 鱼类疫苗的研究进展第29-34页
   ·鱼类疫苗的类型第29-31页
     ·根据病原的不同,鱼类疫苗可以分为第29-30页
       ·细菌性疫苗第29页
       ·病毒性疫苗第29-30页
       ·寄生虫疫苗第30页
     ·根据获得方式的不同,鱼用疫苗可以分为第30-31页
       ·菌苗第30页
       ·重组亚单位疫苗第30-31页
       ·DNA 疫苗第31页
   ·鱼类疫苗的免疫方式第31-34页
     ·注射免疫第31页
     ·浸泡免疫第31-32页
     ·口服免疫第32-34页
 第四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34-35页
第二章 多重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MLAMP)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应用第35-55页
   ·材料与方法第36-43页
     ·材料第36-37页
     ·方法第37-43页
       ·LAMP 引物设计第37-38页
       ·DNA 模板的制备第38-39页
         ·采用煮沸热裂解法第38-39页
         ·细菌基因组 DNA 提取试剂盒(TianGen)第39页
       ·LAMP 反应体系第39-40页
       ·LAMP 反应条件的优化第40页
         ·不同反应温度的优化第40页
         ·不同反应时间的优化第40页
       ·mLAMP 反应体系及扩增产物的酶切分析第40-41页
       ·mLAMP 及 PCR 反应的灵敏性检测第41-42页
       ·mLAMP 方法的特异性检测第42页
       ·mLAMP 方法的应用第42页
       ·数据分析第42-43页
   ·结果第43-52页
     ·LAMP 及 mLAMP 扩增反应第43-46页
       ·不同反应温度的优化结果第43-44页
       ·不同反应时间的优化结果第44-45页
       ·mLAMP 扩增反应第45-46页
     ·mLAMP 及 PCR 反应的灵敏性检测第46-47页
     ·mLAMP 方法的特异性检测第47-49页
     ·mLAMP 检测方法的应用第49-52页
   ·讨论第52-55页
第三章 鳗弧菌 C312M 减毒疫苗的筛选及其免疫保护效应的评价第55-73页
   ·材料与方法第56-61页
     ·材料第56页
     ·方法第56-61页
       ·细菌菌株的筛选第56-57页
       ·实验鱼第57页
       ·C312M 的毒力第57页
       ·C312M 的毒力稳定性第57-58页
       ·全细胞蛋白图谱第58页
       ·蛋白酶和铁载体的产生第58-59页
       ·疫苗颗粒的制备第59页
       ·免疫试验第59-60页
       ·C312M 感染免疫牙鲆后侵入组织的情况第60-61页
       ·ELISA 和血清杀菌活性第61页
       ·数据分析第61页
   ·结果第61-70页
     ·C312M 及 C312第61-64页
     ·C312M 的毒力第64-66页
     ·C312M 在体内及体外稳定性的检测第66页
     ·C312M 通过口服、浸泡、口服加浸泡方式进行牙鲆免疫第66-70页
       ·免疫保护效应第66-67页
       ·免疫后 C312M 在免疫鱼组织中的侵袭与繁殖第67-68页
       ·C312M 诱导血清抗体的产生量及杀菌活性第68-70页
   ·讨论第70-73页
第四章 海豚链球菌减毒株的筛选及其免疫保护效应的评价第73-86页
   ·材料与方法第74-78页
     ·材料第74页
     ·方法第74-78页
       ·SF1M1 的筛选第74-75页
       ·蛋白酶及铁载体的产生第75页
       ·实验鱼第75-76页
       ·SF1M1 的毒力及稳定性分析第76页
       ·免疫实验第76-77页
         ·疫苗颗粒的制备第76页
         ·免疫实验第76-77页
       ·免疫后 SF1M1 侵入鱼组织情况第77页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血清杀菌活性第77-78页
       ·数据分析第78页
   ·结果第78-83页
     ·SF1M1 菌株的筛选及特性分析第78-80页
     ·SF1M1 毒力的稳定性第80页
     ·SF1M1 作为自然免疫疫苗的可能性第80-82页
       ·SF1M1 免疫后在鱼组织中的分散情况第80-81页
       ·SF1M1 产生的保护效率第81-82页
     ·血清抗体的产生及杀菌活性第82-83页
   ·讨论第83-86页
第五章 哈氏弧菌外膜蛋白的免疫学分析第86-105页
   ·材料与方法第87-96页
     ·材料第87-88页
     ·方法第88-96页
       ·序列分析第88页
       ·原核表达载体质粒的构建第88-93页
         ·哈氏弧菌 13 个外膜蛋白基因的 PCR 扩增第88-90页
         ·重组外膜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第90-91页
         ·重组蛋白的表达第91-92页
         ·重组蛋白的纯化第92-93页
       ·Triton X114 去除内毒素第93页
       ·哈氏弧菌抗血清的制备第93页
       ·实验鱼第93-94页
       ·免疫第94页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第94页
       ·血清抗体对细菌感染 FG9307 细胞的影响第94-95页
       ·免疫诱导产生的抗体与细菌的结合第95页
       ·被动免疫第95页
       ·OMP173 对细菌感染的影响第95页
       ·数据分析第95-96页
   ·结果第96-103页
     ·哈氏弧菌 13 个 OMPs 的序列特征第96页
     ·OMPs 在体内感染中的免疫原性第96-98页
     ·OMPs 作为亚单位疫苗的保护效率第98页
     ·免疫牙鲆产生的血清抗体及其对细菌感染的影响第98-99页
     ·OMP173 抗体分析第99-102页
       ·结合细菌第99-100页
       ·通过被动免疫检测细菌感染后产生的保护效应第100-102页
     ·OMP173 对细菌感染宿主细胞的影响第102-103页
   ·讨论第103-105页
第六章 结论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8页
作者简历第118-11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磷化氢对海洋微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vasa/dnd基因标记的两种海水鱼原始生殖细胞发生发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