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史学研究新论--基于方法论的思考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绪论 中国电视剧史学研究动态 | 第12-23页 |
| 第一节 史学科学与研究新论 | 第12-15页 |
| 一 历史之物与科学学问 | 第12-14页 |
| 二 史学尊重与新论研究 | 第14-15页 |
| 第二节 电视剧史学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 一 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二 期刊论文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 三 关于电视剧史学的学术专著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 四 从以上研究可以发现 | 第22-23页 |
| 第一章 史学理论范式的进程 | 第23-46页 |
| 第一节 理论与历史理性 | 第23-31页 |
| 一 理论使用与独立艺术形态 | 第24-25页 |
| 二 理论范型与问题解决途径 | 第25-26页 |
| 三 理论机制与进步性甄别规范 | 第26-27页 |
| 四 历史思维与适意性传播导向 | 第27-28页 |
| 五 历史研究与变异性判断准绳 | 第28-29页 |
| 六 历史理性与测度性事实指标 | 第29-31页 |
| 第二节 方法与科学革命 | 第31-39页 |
| 一 方法修订与决定性原则 | 第31-32页 |
| 二 个体选择与再识性体系 | 第32-33页 |
| 三 认知冲突与危机性范式 | 第33-35页 |
| 四 现实查验与科学化规则 | 第35-36页 |
| 五 计量体系与客观化尺度 | 第36-37页 |
| 六 视觉经历与理性系统论 | 第37-39页 |
| 第三节 范型与专业价值 | 第39-46页 |
| 一 影像思潮与文本演绎 | 第39-40页 |
| 二 资料考据与汇编:版本学的生命力 | 第40-41页 |
| 三 情感辩护与预储:心态史的流行规则 | 第41-42页 |
| 四 大众意识与洞见:公共档案的文本互见 | 第42-43页 |
| 五 意义拟定与架构:社会史的意图趋向 | 第43-44页 |
| 六 专业范型与价值立场 | 第44-46页 |
| 第二章 史学概念范畴的厘定 | 第46-66页 |
| 第一节 概念构造与象的生成 | 第46-54页 |
| 一 概念与投射 | 第47-48页 |
| 二 观念与概念 | 第48-49页 |
| 三 认知工具与新语汇 | 第49-51页 |
| 四 概念构造和象的生成 | 第51-52页 |
| 五 形式逻辑与影像连结点 | 第52-53页 |
| 六 语言境遇与现象场 | 第53-54页 |
| 第二节 概念关系与意义模式 | 第54-60页 |
| 一 约定符号与选择性编码 | 第54-56页 |
| 二 事实假说与作者化观察 | 第56-57页 |
| 三 合理类型与典型化象征 | 第57-58页 |
| 四 价值预设与道德性核心 | 第58-60页 |
| 第三节 概念修正与经验科学 | 第60-66页 |
| 一 概念更新的科学化 | 第60-61页 |
| 二 含义转移的进程化 | 第61-63页 |
| 三 类型理解的经验化 | 第63-64页 |
| 四 论断推理的归纳化 | 第64-66页 |
| 第三章 史学分期规范的探讨 | 第66-84页 |
| 第一节 时序组织与进程目标 | 第66-71页 |
| 一 历史时间与分期 | 第67-68页 |
| 二 异质连续性 | 第68-69页 |
| 三 科学的次序 | 第69-70页 |
| 四 编年史与组织原则 | 第70-71页 |
| 第二节 佐证逻辑与命题依据 | 第71-77页 |
| 一 推导逻辑与规约 | 第71-72页 |
| 二 因果律与社会体相 | 第72-73页 |
| 三 现实适用性与命题逻辑的真相 | 第73-74页 |
| 四 想象力与史诗的自由战略 | 第74-75页 |
| 五 疏离的日常与历史性证据 | 第75-76页 |
| 六 语言实证与唯物思潮 | 第76-77页 |
| 第三节 过渡仪式与历史转向 | 第77-84页 |
| 一 仪式与过渡现实 | 第77-78页 |
| 二 地方性框架的历史积淀 | 第78-79页 |
| 三 偶然与不确定考察 | 第79-80页 |
| 四 政治史和意识形态 | 第80-81页 |
| 五 自我意识的心灵重演 | 第81-84页 |
| 第四章 史学叙述形态的阐释 | 第84-103页 |
| 第一节 阐释与批判 | 第84-89页 |
| 一 传统历史阐释模式 | 第85-86页 |
| 二 剪贴史学与批判范式 | 第86-87页 |
| 三 作者意图与有效性推理 | 第87页 |
| 四 陈述与事实表述的符应 | 第87-88页 |
| 五 批判与叙述主体的态度 | 第88-89页 |
| 第二节 记忆与沟通 | 第89-95页 |
| 一 文化遗产与沟通 | 第89-90页 |
| 二 口述史学与对照 | 第90-91页 |
| 三 公共史学与证词 | 第91-92页 |
| 四 集体传承与回忆 | 第92-93页 |
| 五 情绪情感与主观 | 第93-94页 |
| 六 言论影响与表达 | 第94-95页 |
| 第三节 显影与加工 | 第95-103页 |
| 一 影像文本与技术发展 | 第96-97页 |
| 二 现实论证与历史分析 | 第97-98页 |
| 三 建构功能与叙事经验 | 第98-99页 |
| 四 整体编排与针对性努力 | 第99页 |
| 五 真实与历史演剧理想 | 第99-101页 |
| 六 虚构与史学拟态环境 | 第101-103页 |
| 结语 | 第103-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18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118-119页 |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