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创新点 | 第13页 |
·分析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分析框架 | 第13-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26页 |
·SCP范式概述 | 第16-17页 |
·产业组织理论在国外的发展 | 第17-20页 |
·产业组织理论在国内的发展 | 第20-21页 |
·国外关于汽车产业市场的相关研究 | 第21-24页 |
·国内关于汽车产业市场的相关研究 | 第24-26页 |
3 基于SCP框架下的中国汽车产业分析 | 第26-56页 |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 第26-31页 |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 第26-28页 |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特点 | 第28-31页 |
·中国汽车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第31-40页 |
·市场集中度分析 | 第31-34页 |
·规模经济分析 | 第34-35页 |
·进入退出壁垒分析 | 第35-39页 |
·产品差异性分析 | 第39-40页 |
·中国汽车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 第40-46页 |
·价格策略 | 第40-41页 |
·广告和促销行为 | 第41-42页 |
·研发行为 | 第42-43页 |
·产品行为 | 第43-44页 |
·兼并重组行为 | 第44-46页 |
·中国汽车产业市场绩效评价 | 第46-56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6-48页 |
·评价方法 | 第48-50页 |
·中国汽车产业市场绩效实证分析 | 第50-56页 |
4 中国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56-59页 |
·缺乏支撑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 第56-57页 |
·市场集中度低,规模经济不显著 | 第56页 |
·进入壁垒失效,退出壁垒过高 | 第56-57页 |
·品牌意识差,缺少自主品牌 | 第57-58页 |
·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弱,缺乏自身核心技术 | 第58-59页 |
5 美日两国汽车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 | 第59-66页 |
·美日两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 第59-63页 |
·美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 第59-60页 |
·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 第60-63页 |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借鉴 | 第63-66页 |
·重视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 第63-64页 |
·选择自主研发技术的发展道路 | 第64-65页 |
·调整汽车产业的组织结构 | 第65-66页 |
6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66-74页 |
·放松准入规制,增强市场竞争活力 | 第66-68页 |
·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构建全国统一市场 | 第66-67页 |
·尽快推行型式认证制度 | 第67页 |
·构筑合理的退出机制 | 第67-68页 |
·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 第68-70页 |
·完善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研发机制 | 第68-69页 |
·健全我国汽车产业技术研发的保障体系 | 第69-70页 |
·完善技术创新投资机制 | 第70页 |
·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创立自己的民族品牌 | 第70-71页 |
·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实施品牌战略 | 第71页 |
·政府应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品牌的建设 | 第71页 |
·加快汽车产业兼并重组,构建大汽车集团 | 第71-74页 |
·政府要完善汽车企业重组政策 | 第72页 |
·积极开展并购以整合汽车产业,快速提高规模经济水平 | 第72-73页 |
·通过资产重组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后记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