钯镍合金纳米结构的制备及氢敏性能的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5页 |
·纳米结构材料的概述 | 第13-14页 |
·金属纳米线及其阵列体系制备的研究进展 | 第14-25页 |
·模板法制备金属纳米线及其阵列的研究进展 | 第14-23页 |
·微电极交流电自组装技术制备金属纳米线 | 第23-25页 |
·金属纳米膜制备的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气相法制备金属纳米膜 | 第25-26页 |
·电沉积法制备金属纳米膜 | 第26页 |
·自组装技术制备金属纳米膜 | 第26-27页 |
·基于纳米结构的氢气传感器 | 第27-32页 |
·基于金属和合金纳米结构的氢传感器 | 第27-31页 |
·基于金属氧化物和半导体材料纳米结构的氢传感器 | 第31-32页 |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32-35页 |
第2章 电化学阶边精饰法制备钯镍合金纳米线 | 第35-55页 |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35-40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5-36页 |
·实验装置与电极制备 | 第36-38页 |
·HOPG上合成纳米线的方法 | 第38-39页 |
·纳米线的表征手段 | 第39-40页 |
·钯镍共沉积的电化学行为及成分和相结构分析 | 第40-53页 |
·Pd-Ni合金电解液的循环伏安分析 | 第40-42页 |
·钯镍合金的成分控制 | 第42-43页 |
·钯镍电沉积物的晶相结构分析 | 第43-44页 |
·形核和生长过程中纳米线的尺寸控制 | 第44-49页 |
·纳米线制备的成功率 | 第49-51页 |
·退火对纳米线的影响 | 第51-52页 |
·电解液浓度对纳米线合成的影响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3章 碳纤维上电沉积钯镍合金纳米膜和纳米粒子 | 第55-67页 |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55-57页 |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55页 |
·碳纤维及其前处理方法 | 第55-57页 |
·钯镍合金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 | 第57页 |
·碳纤维前处理及表面性能分析 | 第57-61页 |
·电解液的循环伏安分析 | 第61-62页 |
·钯镍合金纳米结构成分的控制 | 第62-63页 |
·单脉冲法在碳纤维上制备钯镍合金纳米粒子 | 第63-65页 |
·三脉冲法在碳纤维上制备钯镍合金纳米膜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4章 微电极交流电沉积自组装钯镍合金纳米线 | 第67-76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7-69页 |
·实验材料 | 第67页 |
·微电极的制备方法 | 第67-68页 |
·交流电沉积自组装纳米线的装置 | 第68-69页 |
·电解液对钯镍合金枝状纳米线的成分和形貌的影响 | 第69-70页 |
·交流电沉积时间对钯镍合金枝状纳米线成分的影响 | 第70-71页 |
·施加电压和频率对钯镍合金枝状纳米线成分的影响 | 第71-72页 |
·交流电沉积自组装的工艺参数确定 | 第72-74页 |
·交流电沉积自组装的机理分析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5章 钯镍合金纳米结构的氢传感性能 | 第76-94页 |
·氢传感性能检测装置与实验方法 | 第77-78页 |
·氢传感性能检测装置 | 第77-78页 |
·纳米结构的氢传感性能的表征方法 | 第78页 |
·钯镍合金纳米膜/粒子传感器的性能 | 第78-84页 |
·交流电沉积自组装纳米线的氢传感性能 | 第84-85页 |
·三种氢传感器性能的比较 | 第85-86页 |
·钯镍合金纳米结构的吸氢动力学及传感机理 | 第86-93页 |
·钯镍合金纳米结构的吸氢动力学机理 | 第86-91页 |
·钯镍合金纳米结构的氢传感机理 | 第91-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结论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10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整理的论文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后记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