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研究过程中的路径方法 | 第17-18页 |
| ·研究路径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信仰解析 | 第19-24页 |
|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含义 | 第19-20页 |
|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发展历程 | 第20-22页 |
|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质 | 第22-24页 |
|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崇高的信仰 | 第22-23页 |
|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现实的、健全的信仰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当前吉林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分析 | 第24-33页 |
| ·吉林省大学生总体思想状况 | 第24-29页 |
|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较坚定 | 第24-25页 |
| ·大学生的道德情感饱满 | 第25-26页 |
|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差距明显 | 第26页 |
| ·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 | 第26-27页 |
|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 | 第27页 |
| ·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渠道多元化 | 第27页 |
| 总结 | 第27-29页 |
| ·吉林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的问题 | 第29-33页 |
| ·在主导信仰基础上,信仰多元化选择趋强 | 第29页 |
| ·吉林省大学生信教问题突出 | 第29-30页 |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缺乏针对性,脱离实际 | 第30页 |
| ·吉林省高校大学生党团活动形式主义严重 | 第30-31页 |
| ·吉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工作队伍参差不齐 | 第31页 |
| ·吉林省某些大学生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严重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吉林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39页 |
| ·主观原因分析 | 第33-34页 |
| ·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需求不迫切 | 第33页 |
| ·大学生自身认识不够,缺乏政治热情 | 第33-34页 |
| ·客观原因分析 | 第34-39页 |
| ·西方各种思想文化的渗透 | 第34-35页 |
| ·吉林省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 第35-36页 |
|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弊端 | 第36-37页 |
| ·社会腐败现象的影响 | 第37页 |
|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 第37页 |
| ·大学生信仰多元化 | 第37-39页 |
| 第五章 加强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性 | 第39-43页 |
|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 | 第39-41页 |
| ·提高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 第39-40页 |
| ·抵御西方敌对势力腐蚀的重要手段 | 第40页 |
| ·培养人才的基本前提和政治保障 | 第40-41页 |
| ·大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 | 第41-43页 |
| 第六章 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途径 | 第43-56页 |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 第43-46页 |
|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方向 | 第43-44页 |
|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44-45页 |
| ·把握灵魂,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 第45-46页 |
| ·以实践精神丰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 第46-50页 |
| ·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继续抵御各种西方思想渗透 | 第46-47页 |
| ·加强党风党纪建设,营造和优化社会主义文化 | 第47-48页 |
| ·多层次构建校园文化,净化高校网络坏境 | 第48-49页 |
| ·重视家庭教育在塑造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中的特殊作用 | 第49-50页 |
|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队伍 | 第50页 |
| ·以广阔视野创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 第50-56页 |
|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创新 | 第51页 |
|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法创新 | 第51-54页 |
|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论创新的途径 | 第54-56页 |
| 结论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