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0页 |
·中国山羊的品种资源状况 | 第8-11页 |
·山羊在系统分类学中的地位 | 第8页 |
·山羊的起源 | 第8页 |
·中国山羊的品种资源 | 第8-11页 |
·河南山羊品种综述 | 第9-11页 |
·微卫星 DNA 标记技术及其利用 | 第11-14页 |
·微卫星 DNA 的含义及特点 | 第11-12页 |
·分布广泛 | 第12页 |
·保守性 | 第12页 |
·等显性遗传 | 第12页 |
·微卫星 DNA 的多态性 | 第12页 |
·微卫星为中性标记,检测容易 | 第12页 |
·微卫星的形成和消亡 | 第12-13页 |
·微卫星序列的筛选及其选择的原则 | 第13-14页 |
·微卫星序列的筛选 | 第13-14页 |
·微卫星位点的选择的原则 | 第14页 |
·微卫星在家畜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14-20页 |
·微卫星标记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构建遗传连锁图谱 | 第14-15页 |
·个体及亲缘关系鉴定 | 第15页 |
·杂种优势预测 | 第15-16页 |
·定位功能基因和 QTL | 第16页 |
·微卫星对群体遗传结构及遗传关系的分析 | 第16-17页 |
·山羊微卫星标记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国外山羊微卫星标记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国内山羊微卫星标记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引言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南北麓型伏牛白山羊生态类型研究 | 第21-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1-31页 |
·伏牛白山羊基因组 DNA 琼脂糖检测 | 第21页 |
·部分伏牛白山羊微卫星位点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 | 第21-22页 |
·南北麓型伏牛白山羊等位基因及其频率 | 第22-29页 |
·南北麓型伏牛白山羊群体内遗传变异分析 | 第29-31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太行黑山羊与济源山羊遗传多样性的分析与比较 | 第33-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41页 |
·太行黑山羊与济源山羊基因组 DNA 琼脂糖检测 | 第33页 |
·部分山羊微卫星座位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结果 | 第33-34页 |
·太行黑山羊与济源山羊等位基因及其频率 | 第34-40页 |
·太行黑山羊与济源山羊群体内遗传变异分析 | 第40-41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41-44页 |
第五章 中心产区与边缘产区槐山羊生态类型研究 | 第44-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中心产区与两边缘产区槐山羊基因组 DNA 琼脂糖检测 | 第44页 |
·部分槐山羊微卫星位点的 PCR 扩增结果 | 第44-45页 |
·中心产区(周口)与两边缘产区(息县、台前) 槐山羊等位基因及其频率 | 第45-46页 |
·中心产区(周口)与两边缘产区(息县、台前) 槐山羊群体内遗传变异分析 | 第46-47页 |
·不同产区槐山羊群体间遗传相似性指数、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 | 第47-48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48-52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52-53页 |
ABSTRACT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附录一 | 第60-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