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0. 导论 | 第16-21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 | 第17-19页 |
·主要创新 | 第19-20页 |
·主要不足 | 第20-21页 |
1. 银行监管理论回顾 | 第21-33页 |
·银行监管的内涵 | 第21页 |
·国外银行监管理论回顾 | 第21-31页 |
·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的银行监管理论 | 第22-23页 |
·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理论 | 第23-27页 |
·经济管制理论框架下的银行监管理论 | 第27-29页 |
·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框架下的银行监管理论 | 第29-31页 |
·国内银行监管文献回顾 | 第31-33页 |
2. 我国银行监管治理的基本概况 | 第33-51页 |
·银行监管治理的内涵与要素 | 第33-35页 |
·我国银行监管的目标、理念和标准 | 第35-41页 |
·我国银行监管的目标 | 第35-37页 |
·我国银行监管的理念 | 第37-39页 |
·我国银行监管的标准 | 第39-41页 |
·我国银行监管的独立性 | 第41-43页 |
·我国银行监管的问责、透明度和职业操守 | 第43-46页 |
·我国银行监管的问责 | 第43-44页 |
·我国银行监管的透明度 | 第44-45页 |
·我国银行监管的职业操守 | 第45-46页 |
·我国银行监管合作的现状 | 第46-50页 |
·与国内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 | 第46-47页 |
·与国际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 | 第47-50页 |
·我国有效银行监管的先决条件情况 | 第50-51页 |
3. 我国银行监管的原则、技术与成效 | 第51-63页 |
·资本充足率监管规定 | 第51-52页 |
·信用风险监管规定 | 第52-55页 |
·贷款风险分类与损失准备要求 | 第52-53页 |
·对关联交易、大额授信集中度风险的监管要求 | 第53-54页 |
·对房地产贷款的风险管理要求 | 第54页 |
·对商业银行授信工作的监管要求 | 第54-55页 |
·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监管规定 | 第55-56页 |
·市场风险 | 第55页 |
·操作风险 | 第55-56页 |
·公司治理与内控监管 | 第56-57页 |
·市场准入管理 | 第57-58页 |
·规范管理市场准入 | 第57页 |
·市场准入管理的新突破 | 第57-58页 |
·银行监管信息系统 | 第58-60页 |
·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管 | 第60-63页 |
·现场检查 | 第60-61页 |
·非现场监管 | 第61-63页 |
4. 我国银行有效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63-91页 |
·银行市场准入监管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 第63-68页 |
·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准入监管 | 第64-67页 |
·银行新业务的准入管理 | 第67页 |
·发照和持续监管相脱节 | 第67-68页 |
·针对风险的审慎监管有待加强 | 第68-72页 |
·信用风险的审慎监管有待加强 | 第68-70页 |
·市场风险的监管仍然较为薄弱 | 第70-71页 |
·操作风险监管有效性有待加强 | 第71-72页 |
·资本监管还需进一步加强 | 第72页 |
·持续性监管有待完善 | 第72-77页 |
·非现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73-74页 |
·现场检查存在的问题 | 第74-75页 |
·银行监管部门与银行高层的沟通机制不完善 | 第75页 |
·外部审计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 第75-76页 |
·银行监管部门的并表监管能力不足 | 第76-77页 |
·银行监管部门与其他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有待改进 | 第77-80页 |
·银行监管部门与人民银行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 第77-78页 |
·银、证、保三家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 第78-79页 |
·金融控股公司带来的挑战 | 第79-80页 |
·银行监管法规框架有待完善 | 第80-83页 |
·还存在一些立法空白 | 第82页 |
·已有立法存在体系不统一、规则不协调的问题 | 第82页 |
·重复、过时的规则依然存在 | 第82页 |
·一些规则缺乏操作性 | 第82-83页 |
·审慎性经营规则法律效力不清,透明度有待提高 | 第83页 |
·跨境银行监管有待加强 | 第83-85页 |
·作为母国对中资银行境外分支机构的监管仍有待加强 | 第84页 |
·作为东道国对外资银行驻华机构的监管有待提高 | 第84-85页 |
·有效银行监管的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 第85-91页 |
·稳健且可持续的宏观经济政策 | 第86页 |
·完善的公共金融基础设施 | 第86-88页 |
·有效的市场约束 | 第88-89页 |
·高效率解决银行问题的程序 | 第89-90页 |
·提供适当的系统性保护 | 第90-91页 |
5. 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监管总体环境 | 第91-99页 |
·加快建立有利于银行体系的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 | 第91-92页 |
·努力建立多维度的宏观经济景气分析中心,加强监测,及时发布价格、供求状况 | 第91-92页 |
·及时跟踪全球宏观经济信息并进行分析其对国内的影响 | 第92页 |
·财税与货币政策要进一步协调配合 | 第92页 |
·更加注重行业分析 | 第92页 |
·建立完善的公共金融基础设施 | 第92-96页 |
·加快金融法治建设 | 第93-94页 |
·推动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研究和运用 | 第94页 |
·完善银行业监管协调与合作机制 | 第94-96页 |
·建立科学银行业干部任用制度 | 第96页 |
·构建科学的公共金融安全网 | 第96-99页 |
6. 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监管观 | 第99-122页 |
·监管者的角色定位 | 第100-103页 |
·放开思路的监管 | 第103-106页 |
·更多的原则导向监管 | 第106-112页 |
·“原则导向监管”的本质特征 | 第106-108页 |
·“原则导向监管”在我国的实践 | 第108-109页 |
·实施“更多的原则导向监管” | 第109-112页 |
·合规监管与风险监管 | 第112-115页 |
·合规性监管 | 第112-114页 |
·风险性监管 | 第114页 |
·合规监管与风险性监管 | 第114-115页 |
·一致性监管 | 第115-122页 |
·分类监管 | 第115-116页 |
·机构型监管与功能型监管 | 第116-118页 |
·差别化监管 | 第118-119页 |
·一致性监管 | 第119-122页 |
7. 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监管执行力 | 第122-138页 |
·建立健全我国银行监管治理架构 | 第122-125页 |
·进一步强化问责力度 | 第122-124页 |
·通过披露监管信息和加强监管合作,提高银行监管透明度 | 第124页 |
·全方位提高银行监管人员的职业操守 | 第124-125页 |
·构建有效的持续监管体系 | 第125-130页 |
·周期性持续监管 | 第125-127页 |
·市场准入的监管 | 第127-129页 |
·非现场监管体系 | 第129页 |
·现场检查体系 | 第129-130页 |
·构建有效的风险纠正与处置体系 | 第130-132页 |
·要建设有弹性的风险纠正措施系统 | 第130-131页 |
·风险纠正措施要有针对性 | 第131页 |
·风险纠正与处置措施体系的建议 | 第131-132页 |
·风险为本的监管 | 第132-133页 |
·风险评级系统自身的改良 | 第132-133页 |
·风险评级结果的利用 | 第133页 |
·开展监管有效性的后评价工作 | 第133-138页 |
·对市场准入监管的后评价 | 第134-135页 |
·对非现场监管有效性的后评价 | 第135页 |
·对现场检查有效性的后评价 | 第135-136页 |
·对行政处罚的后评价 | 第136-137页 |
·评价程序 | 第137-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2页 |
致谢 | 第142-143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