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 选题因由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有关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2-15页 |
三 论文的主体框架和主要观点 | 第15-16页 |
四 研究方法和主要参考文献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太谷学派的历史发展进程略述 | 第17-40页 |
第一节 太谷学派的创成:周太谷与太谷教 | 第18-22页 |
一、漫游天下,归儒开宗 | 第18页 |
二、传道维扬,生徒渐众 | 第18-19页 |
三、后世神化,终成教宗 | 第19-22页 |
第二节 太谷学派的兴盛:张积中与黄崖教 | 第22-32页 |
一、张积中其人 | 第22-23页 |
二、圆融三教 | 第23-24页 |
三、黄崖传教 | 第24-25页 |
四、黄崖惨案 | 第25-32页 |
第三节 太谷学派的退却:李光炘与泰州教 | 第32-36页 |
一、李光炘其人 | 第32页 |
二、儒学上宗王反宋 | 第32-33页 |
三、杂糅三教,自创教派 | 第33-34页 |
四、黄崖教案后的退藏与变革 | 第34-36页 |
第四节 太谷学派的转型:黄葆年和名至实归的太谷学派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40页 |
第二章 黄葆年与太谷学派南北合宗 | 第40-95页 |
第一节 黄葆年生平 | 第40-51页 |
一、文化古郡,诗书家风 | 第40-41页 |
二、家世清贫,才贯乡里 | 第41-42页 |
三、拜师从道,终身不渝 | 第42-44页 |
四、嘤鸣求友,如琢如磨 | 第44-46页 |
五、仕宦山东,治行卓异 | 第46-51页 |
第二节 黄葆年与太谷学派南北合宗 | 第51-70页 |
一、继志述事,赤心耿耿 | 第52-54页 |
二、南北雅集,坦诚与共 | 第54-68页 |
三、归群合宗,克奏大功 | 第68-70页 |
第三节 黄葆年与归群草堂 | 第70-92页 |
一、归群草堂之社会环境 | 第70-71页 |
二、黄葆年之归群草堂讲学活动 | 第71-76页 |
三、黄葆年与归群草堂同人之活动 | 第76-79页 |
四、黄葆年之晚年生涯 | 第79-81页 |
五、黄葆年与归群弟子 | 第81-88页 |
六、黄葆年之讲学影响 | 第88-92页 |
小结 | 第92-95页 |
第三章 黄葆年与太谷学派宗教思想及学派内部的思想派分 | 第95-119页 |
第一节 黄葆年对学派宗教思想的继承 | 第95-100页 |
一、早期太谷学派的宗教思想 | 第95-97页 |
二、黄葆年对学派宗教思想的继承 | 第97-100页 |
第二节 黄葆年对太谷学派神秘思想的修正 | 第100-104页 |
一、黄葆年对学派神秘主义思想的修正 | 第100-101页 |
二、黄葆年对学派传道形式的修正 | 第101页 |
三、黄葆年对学派思想修正的背景和原因 | 第101-104页 |
第三节 太谷学派内部的思想派分 | 第104-117页 |
一、原教旨派 | 第104-109页 |
二、修正派或义理派 | 第109页 |
三、事功派 | 第109-113页 |
四、调和派 | 第113-117页 |
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四章 黄葆年的理学思想、政治思想 | 第119-148页 |
第一节 黄葆年的著述 | 第119-122页 |
第二节 理学思想 | 第122-138页 |
一、心性论 | 第122-124页 |
二、情欲论 | 第124-126页 |
三、仁论 | 第126-128页 |
四、道统论 | 第128页 |
五、天命论 | 第128-129页 |
六、太和思想 | 第129-130页 |
七、中庸思想 | 第130-132页 |
八、孝悌思想 | 第132-133页 |
九、亲师取友思想 | 第133-136页 |
十、修身思想 | 第136-138页 |
第三节 政治思想 | 第138-148页 |
一、等级秩序思想 | 第138-140页 |
二、尚贤、尚德思想 | 第140-142页 |
三、大同思想 | 第142-143页 |
四、非争思想 | 第143页 |
五、重民思想 | 第143-144页 |
六、重义轻利思想 | 第144-146页 |
七、反西学思想 | 第146-148页 |
第五章 黄葆年的经学思想、文学思想和教育思想 | 第148-171页 |
第一节 经学思想 | 第148-157页 |
一、黄葆年的治经宗尚 | 第148-150页 |
二、诗经学思想 | 第150-152页 |
三、礼学思想 | 第152-156页 |
四、易学思想 | 第156-157页 |
第二节 文学思想 | 第157-163页 |
一、为文重写情 | 第157-159页 |
二、重文道合一 | 第159-160页 |
三、倡学文合一 | 第160-161页 |
四、重诗教 | 第161-162页 |
五、肯定制艺时文 | 第162-163页 |
第三节 教育思想 | 第163-170页 |
一、重学 | 第163-164页 |
二、重寻师访友 | 第164页 |
三、重师道 | 第164-166页 |
四、重弟道 | 第166-167页 |
五、教育内容 | 第167-168页 |
六、教学论 | 第168-170页 |
小结 | 第170-171页 |
余论 | 第171-176页 |
附录 | 第176-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185-194页 |
致谢 | 第194-19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95-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