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11-12页 |
·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第14-22页 |
·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信息化内涵界定 | 第14-16页 |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 第14页 |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 第14-15页 |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 第15-16页 |
·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 第16-17页 |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 第17页 |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 第17-18页 |
·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信息化相互关系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的关系 | 第18页 |
·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 第18页 |
·农业产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 第18-19页 |
·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农业现代化评价体系 | 第19-20页 |
·农业产业化评价体系 | 第20页 |
·农业信息化评价体系 | 第20-21页 |
·现有研究评析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的理论机制 | 第22-38页 |
·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 第22-24页 |
·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机理 | 第24-30页 |
·“两化融合”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科学化 | 第24-25页 |
·“两化融合”有助于农业劳动者素质提升 | 第25-26页 |
·“两化融合”推动农业体制不断创新 | 第26-27页 |
·“两化融合”有利于农业产出效益提高 | 第27页 |
·“两化融合”有利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 第27-28页 |
·“两化融合”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现代化 | 第28-30页 |
·农业产业化、信息化互动发展机制 | 第30-36页 |
·农业信息化促进产业化发展 | 第30-33页 |
·农业产业化带动信息化发展 | 第33-36页 |
·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国内外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践经验 | 第38-45页 |
·美国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实践经验 | 第38-39页 |
·日本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实践经验 | 第39-40页 |
·河南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实践经验 | 第40-41页 |
·山东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实践经验 | 第41-42页 |
·国内外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实践经验分析 | 第42-45页 |
第五章 江苏省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证分析 | 第45-68页 |
·江苏省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发展概况 | 第45-48页 |
·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概况 | 第45-46页 |
·江苏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概况 | 第46-47页 |
·江苏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 第47-48页 |
·实证研究相关计量方法介绍 | 第48-54页 |
·单位根检验 | 第49页 |
·协整检验 | 第49-51页 |
·误差修正模型 | 第51-52页 |
·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 | 第52-53页 |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 第53-54页 |
·脉冲响应函数 | 第54页 |
·江苏省“两化融合”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证分析 | 第54-66页 |
·数据准备 | 第54-59页 |
·协整分析 | 第59-63页 |
·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 | 第63-64页 |
·基于 VAR 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 | 第64-66页 |
·实验结论 | 第66-68页 |
第六章 江苏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路径 | 第68-77页 |
·“两化”融合的意义 | 第68-69页 |
·“两化”融合的原则 | 第69-71页 |
·“两化”融合的内涵 | 第71页 |
·“两化”融合的实施路径 | 第71-77页 |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 第71-73页 |
·大力增强企业带动作用 | 第73-75页 |
·全面调动农户参与积极性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项目情况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