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我国绿色治理模式研究--基于行政生态学的研究视角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第一章 导论第13-25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13-16页
  一、 国内外双重压力下的“绿色发展”第13-14页
  二、 从“环境治理”到“绿色治理”——研究意义和话语的转换第14-15页
  三、 “绿色治理”的发端——西方国家的“绿色政府”运动第15-16页
 第二节 基本的概念第16-19页
  一、 行政生态第16-17页
  二、 绿色发展第17页
  三、 绿色行政第17-18页
  四、 绿色经济第18页
  五、 绿色治理第18-19页
 第三节 我国绿色治理的研究现状第19-23页
  一、 绿色治理——学界的空白第19-20页
  二、 绿色政府——积极的尝试第20-21页
  三、 生态行政学——有益的借鉴第21-23页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第23-24页
  一、 文献研究法第23-24页
  二、 制度分析法第24页
  三、 系统分析法第24页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二章 我国绿色治理研究的理论和现实基础第25-41页
 第一节 绿色治理的理论基础第25-34页
  一、 “行政生态学”研究视角的导入和价值第25-28页
   (一) 行政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导入第25-27页
   (二) 行政生态学研究视角的价值第27-28页
  二、 对“行政生态学”与“生态行政学”的澄清第28-31页
   (一) “生态”意涵的区别第29-30页
   (二) 研究目标的差异第30页
   (三) 理论的选择和侧重第30-31页
  三、 “行政生态学”研究视角的基本原则第31-34页
   (一) 确定研究方法,界定生态内涵第31-32页
   (二) 明确研究本源,立足本国国情第32-33页
   (三) 设立研究范围,限定环境因素第33-34页
 第二节 绿色治理的现实基础第34-39页
  一、 指导原则层面第36-37页
  二、 政策导向层面第37页
  三、 发展目标层面第37-39页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三章 我国绿色治理中的“生态”要素分析第41-63页
 第一节 绿色治理中的政治要素第41-48页
  一、 制度选择——发展神话下的生态隐患第41-42页
  二、 政治文化——传统思维下的威权行政第42-43页
  三、 立法滞后——绿色治理缺乏制度保障第43-45页
  四、 民主失灵——缺乏有效性的发声渠道第45-46页
  五、 外部压力——全球化影响的国际环境第46-48页
 第二节 绿色治理中的经济要素第48-51页
  一、 贫困人口——压在经济发展上的重担第48-49页
  二、 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的附属产品第49-50页
  三、 就业形势——现实中无法回避的难题第50-51页
 第三节 绿色治理中的社会要素第51-55页
  一、 碎片化、零散化的公共表达——缺乏内聚性代表第51-52页
  二、 相对狭隘的公共环保理念——“邻避主义的抬头”第52-53页
  三、 深受局限的绿色 NGO 组织——公共制衡机制缺位第53-55页
 第四节 绿色治理中的环境要素第55-61页
  一、 国家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及其构成第56-58页
  二、 国家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及其构成第58-60页
  三、 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及人均供应量第60-61页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四章 构建我国绿色治理模式的价值转换与政策建议第63-76页
 第一节 我国绿色治理模式的价值转换第63-66页
  一、 从经济增长到绿色发展第63-64页
  二、 从单边行政到多元治理第64-66页
  三、 从资源掠夺到生态重建第66页
 第二节 国外绿色实践对我国绿色治理的借鉴意义第66-69页
  一、 “社会主导、政府扶持”的加拿大模式第67页
  二、 “首脑负责、集中管理”的欧洲模式第67-68页
  三、 “自上而下、多级管理”的德国模式第68-69页
 第三节 构建我国绿色治理模式的政策建议第69-74页
  一、 重塑政府绿色执政理念第69-70页
  二、 强化协商参与听证机制第70-72页
  三、 全面打造绿色制度环境第72-74页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结语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4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84-85页
后记第85-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反思与构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论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