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反思与构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实证分析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导言第11-12页
第一章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一般问题第12-19页
 第一节 刑事被害人的概念第12-14页
  一、 被害人学角度第12页
  二、 犯罪学角度第12页
  三、 宪法角度第12-13页
  四、 刑法角度第13页
  五、 刑事诉讼角度第13页
  六、 犯罪补偿角度第13-14页
 第二节 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历史渊源第14-16页
 第三节 刑事被害人救助的现实国情第16-19页
第二章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第19-24页
 第一节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必要性第19-22页
  一、 满足刑事被害人需要的必然要求第19-20页
  二、 彰显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第20-21页
  三、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第21-22页
  四、 顺应法制全球化需要的必然要求第22页
 第二节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可行性第22-24页
  一、 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第22-23页
  二、 良好的法制环境,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第23-24页
  三、 国内外诸多实践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第24页
第三章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立法与实践第24-43页
 第一节 国内立法与实践分析第24-33页
  一、 国内各地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试点情况第24-28页
  二、 国内各地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比较分析第28-33页
 第二节 域外立法与实践分析第33-43页
  一、 各国刑事被害人救助的法律制度第33-34页
  二、 各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比较分析第34-43页
第四章 关于我国刑事被害人制度的反思第43-47页
 一、 刑事被害人救助的主体过于混乱第43页
 二、 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对象过于宽泛第43-44页
 三、 刑事被害人救助资金来源的局限性第44页
 四、 刑事被害人救助资金定额的顽固性第44-45页
 五、 刑事被害人救助的标准过于模糊第45页
 六、 刑事被害人救助形式的单一性第45页
 七、 刑事被害人救助启动程序的不合理性第45-46页
 八、 告知、救济程序的缺失性第46页
 九、 刑事被害人救助程序的滞后性和片面性第46-47页
 十、 法律援助的缺失性第47页
第五章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构建设想第47-62页
 第一节 刑事被害人制度的理论依据第47-49页
 第二节 刑事被害人救助的主体第49页
 第三节 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对象第49-52页
  一、 救助对象限于暴力犯罪所造成的损害,但不区分过失与故意犯罪第50页
  二、 救助对象应有国籍限制,但犯罪行为地的限定没有必要第50页
  三、 因无刑事责任能力人的行为而遭受损害的被害人应当成为救助对象第50-51页
  四、 可归责于被害人本人的情形不予救助第51页
  五、 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存在亲属关系的不予救助第51-52页
  六、困难窘迫是救助对象的条件第52页
  七、 配合司法机关工作也可成为对救助对象的要求第52页
 第四节 刑事被害人救助的范围第52-53页
 第五节 刑事被害人救助的资金来源第53-55页
 第六节 刑事被害人救助的标准第55-56页
 第七节 刑事被害人救助的程序第56-59页
  一、 申请程序第57页
  二、 审核程序第57-58页
  三、 听证程序第58页
  四、 决定程序第58页
  五、 执行程序第58-59页
  六、 异议程序第59页
  七、 复议程序第59页
 第八节 法律援助的介入第59-60页
 第九节 刑事被害人的社会救助第60-62页
结束语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6-67页
后记第67-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美轮胎特保案之法律思考
下一篇:我国绿色治理模式研究--基于行政生态学的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