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柏格森生命美学视域下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8页 |
第一节 西方生命美学概论 | 第9-10页 |
第二节 中国生命美学概论 | 第10-16页 |
(一).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概论 | 第11-12页 |
(二).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概论 | 第12-14页 |
(三). 禅宗“天人合一”思想概论 | 第14-16页 |
第三节 中西生命美学之比较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柏格森生命美学概论 | 第18-23页 |
第一节 “绵延”与“意识之流”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绵延”之运动、变化、发展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绵延”的意识之流与人格深处的自我 | 第20-21页 |
第四节 “绵延”与基本自我和生命的本质 | 第21页 |
第五节 美在绵延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柏格森生命美学与《周易》生命美学 | 第23-30页 |
第一节 《周易》本体论内涵 | 第23-27页 |
(一). 《周易》之“象” | 第23-24页 |
(二). 《周易》之“阴阳” | 第24-25页 |
(三). 《周易》之“生” | 第25-26页 |
(四). “绵延”与“阴阳” | 第26-27页 |
第二节 “绵延”之运动与《周易》之“易” | 第27-30页 |
(一). “生生之为易” | 第27-28页 |
(二). 柏格森之“变”与《周易》之“变”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柏格森生命美学与庄子生命美学 | 第30-39页 |
第一节 “绵延”与“道” | 第30-33页 |
(一). 庄子之“道” | 第30-31页 |
(二). “绵延”与“道”之运动性 | 第31-33页 |
第二节 柏格森与庄子之“自由” | 第33-39页 |
(一). 柏格森之“自由” | 第33页 |
(二). 庄子之“自由” | 第33-35页 |
(三). “心斋”与“坐忘” | 第35-37页 |
(四). 庄子之“游”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柏格森生命美学与禅宗美学 | 第39-44页 |
第一节 柏格森之“绵延”与禅宗之“心性” | 第39-41页 |
(一). 柏格森之“绵延” | 第39-40页 |
(二). 禅宗之“心性”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柏格森之“直觉”与禅宗之“顿悟” | 第41-44页 |
(一). 柏格森之“直觉” | 第41-42页 |
(二). 禅宗之“顿悟”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一、主要参考书目 | 第44页 |
二、主要参考文章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