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连续梁施工控制及神经网络方法的应用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本文研究的背景 | 第9-13页 |
·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 | 第9-11页 |
·连续梁桥的大量建设 | 第11-13页 |
·施工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13-14页 |
·国内外施工控制技术发展历史及现状 | 第14-16页 |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2 连续梁施工控制相关理论和方法 | 第17-39页 |
·连续梁施工方法 | 第17-19页 |
·支架施工法 | 第17页 |
·悬臂施工法 | 第17-18页 |
·转体施工法 | 第18-19页 |
·施工控制的内容 | 第19-20页 |
·线形控制 | 第19-20页 |
·应力控制 | 第20页 |
·安全稳定性控制 | 第20页 |
·施工控制系统介绍 | 第20-23页 |
·开环控制系统 | 第21页 |
·反馈控制系统 | 第21-22页 |
·神经网络控制系统 | 第22-23页 |
·施工控制误差分析方法 | 第23-28页 |
·灰色理论的认识 | 第23-24页 |
·灰色理论 GM(1,1)模型的建立 | 第24-28页 |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 | 第28-38页 |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 第28-32页 |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历史 | 第32-33页 |
·人工神经网络的优点 | 第33-34页 |
·BP 神经网络结构模型 | 第34页 |
·BP 神经网络算法的推导 | 第34-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3 津秦沙河驿大桥仿真分析 | 第39-61页 |
·工程简介 | 第39-40页 |
·概述 | 第39-40页 |
·适用范围 | 第40页 |
·结构形式 | 第40页 |
·MIDAS/Civil 下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0-45页 |
·结构的定义 | 第40-41页 |
·荷载的定义 | 第41-43页 |
·边界的定义 | 第43-44页 |
·施工阶段的定义 | 第44-45页 |
·仿真运算结果分析 | 第45-59页 |
·变形位移分析 | 第46-51页 |
·应力内力分析 | 第51-57页 |
·预应力损失分析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4 沙河驿大桥现场施工控制 | 第61-85页 |
·线形控制 | 第62-71页 |
·标高监测点的布置及观测 | 第62-63页 |
·沙河驿大桥立模预拱度的设置 | 第63-68页 |
·沙河驿大桥线形标高实测结果 | 第68-71页 |
·应力控制 | 第71-75页 |
·应力测量仪器的埋置及测量 | 第71-73页 |
·应力实测结果 | 第73-75页 |
·安全稳定性控制 | 第75页 |
·实测应力误差估计 | 第75-83页 |
·GM(1,1)微分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 第76-79页 |
·GM(1,1)精度检验 | 第79-80页 |
·改进的 GM(1,1)法 | 第80-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5 BP 神经网络在沙河驿大桥施工控制中的应用 | 第85-101页 |
·沙河驿大桥实际立模预拱度的预测 | 第85-92页 |
·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85-86页 |
·BP 神经网络参数的确定 | 第86-89页 |
·Matlab 对实际立模预测的实现 | 第89-92页 |
·预测模型的优化 | 第92-99页 |
·训练方法的选择 | 第92-95页 |
·最优隐含层神经元个数的确立 | 第95-97页 |
·优化后的预测结果 | 第97-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5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01-102页 |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02-105页 |
致谢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附录 | 第111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11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