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9-11页 |
·国外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本文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2 汾河流域的环境概况 | 第13-20页 |
·基本概况 | 第13页 |
·气候特征 | 第13-14页 |
·河流水系 | 第14-15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5-16页 |
·河道治理及存在情况及原因分析 | 第16-17页 |
·河道治理存在的情况 | 第16-17页 |
·原因分析 | 第17页 |
·汾河流域的水功能区划 | 第17-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3 水环境承载力理论基础 | 第20-30页 |
·水环境承载力概念 | 第20-21页 |
·水环境承载力特征 | 第21页 |
·河流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步骤 | 第21-23页 |
·河流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3-29页 |
·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 第23页 |
·指标体系的筛选 | 第23-24页 |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第24-28页 |
·指标分数的确定 | 第28页 |
·水环境承载力的量化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4 河流生态需水量 | 第30-36页 |
·河流生态需水量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估算 | 第32-35页 |
·生态需水量汇总 | 第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5 河流水环境容量 | 第36-51页 |
·河流水环境容量的基本理论 | 第36-39页 |
·环境容量的概念 | 第36页 |
·水环境容量的影响因素 | 第36-37页 |
·河流水环境容量基本模型 | 第37-39页 |
·汾河流域水环境容量的计算 | 第39-49页 |
·水环境容量模型的确定 | 第39-40页 |
·水环境容量污染物指标选取 | 第40页 |
·入河排污口及排污现状 | 第40-45页 |
·水环境容量的计算 | 第45-49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6 系统动力学 | 第51-57页 |
·系统动力学简介 | 第51-52页 |
·系统动力学的特点 | 第52-53页 |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原理 | 第53-54页 |
·利用系统动力学建模的步骤 | 第54-55页 |
·系统动力学基本方程 | 第55页 |
·系统动力学应用软件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7 汾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建模与仿真 | 第57-74页 |
·建模的目的 | 第57页 |
·确定研究对象 | 第57-58页 |
·系统结构分析 | 第58页 |
·系统因果关系分析表 | 第58-61页 |
·汾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流程图的建立 | 第61-65页 |
·模型中的主要方程 | 第65-66页 |
·模型检验 | 第66-67页 |
·汾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计算 | 第67-72页 |
·汾河流域发展规划调整建议 | 第72-73页 |
·技术调整 | 第72页 |
·政策调整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4页 |
·展望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