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前言 | 第8-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课程设置与体育课程设置的界定 | 第9-10页 |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3页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13页 |
·调查法 | 第13-14页 |
·专家访谈法 | 第14页 |
·比较分析法 | 第14页 |
·数理统计法 | 第14页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4-38页 |
·对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分析 | 第14-18页 |
·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分析 | 第14-15页 |
·社会需求是先决条件 | 第14-15页 |
·培养目标是方向 | 第15页 |
·课程设置是保证 | 第15页 |
·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五套课程(计划)方案演化的分析 | 第15-16页 |
·对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 | 第16-17页 |
·对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分析 | 第17-18页 |
·对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总学时、总学分的分析 | 第18-19页 |
·对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结构的分析 | 第19-26页 |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分析 | 第19页 |
·我国体育教育五套课程方案(标准)中课程结构比例的演化 | 第19-20页 |
·对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公共必修课设置情况的分析 | 第20-22页 |
·公共必修课开设时数、学分的分析 | 第20-21页 |
·公共必修课开设门数的分析 | 第21-22页 |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设置情况的分析 | 第22-23页 |
·专业限制选修课开设情况的分析 | 第23-24页 |
·专业任意选修课开设情况的分析 | 第24-25页 |
·对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实践环节的分析 | 第25-26页 |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模糊性 | 第26页 |
·公共必修课程的设置结构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 第26页 |
·专业限制选修课落实不到位 | 第26-27页 |
·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开设的比例欠合理 | 第27页 |
·课程设置与学科规范缺乏统一性 | 第27页 |
·教育实践、实习环节不足,教育教学能力养成受影响 | 第27-28页 |
·教育课程少、知识更新慢,学生教育教学能力低 | 第28-29页 |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基本内容 | 第29页 |
·课程结构的优化 | 第29页 |
·课程内容的优化 | 第29页 |
·课程形式的优化 | 第29页 |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对策 | 第29-34页 |
·以必修课为主,实现必修课综合化,选修课小型化 | 第29-30页 |
·公共必修模块通识教育课程的优化设置 | 第30页 |
·加大跨学科选修力度,实现校内外教育资源优化整合 | 第30页 |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23· | 第30-31页 |
·优化高校师资队伍,注重质量提升 | 第31页 |
·根据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特点实施课程优化 | 第31-33页 |
·实行三级课程,加强地方、校本课程的开发,形成各校特色 | 第33页 |
·构建以学科与术科类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 第33-34页 |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体系的构建 | 第34-38页 |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公共必修课程设置的构建 | 第34-35页 |
·山东省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设置的构建 | 第35-36页 |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限制选修课程设置的构建 | 第36-37页 |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任意选修课程设置的构建 | 第37-38页 |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教师资格教育课程设置的构建 | 第38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38-40页 |
5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附件 | 第43-46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