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10-15页 |
·集体记忆理论探源 | 第11-12页 |
·集体记忆理论相关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单位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治理理论概述 | 第14-15页 |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社会调查方法 | 第15页 |
·比较分析方法 | 第15页 |
·档案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文献研究方法 | 第16页 |
·要素分析方法 | 第16页 |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研究的视角新 | 第16页 |
·研究的路径新 | 第16页 |
·研究的框架新 | 第16-17页 |
第2章 单位群体概念的厘定和“湘钢人”群体的界定 | 第17-26页 |
·目标群体的边界及其概况 | 第17-19页 |
·问题的提出和目标的出现 | 第17-18页 |
·“湘钢人”群体边界和群体特征认定 | 第18-19页 |
·中国国有单位体制文化圈解析 | 第19-26页 |
·中国国有单位体制由来 | 第20-22页 |
·中国国有单位体制概况及特性 | 第22-24页 |
·单位文化圈及其群体特征 | 第24-26页 |
第3章 目标群体集体记忆形象勾勒及其公共治理作用归类 | 第26-35页 |
·相似的家族过往记忆 | 第27-29页 |
·关于过去的家族迁移记忆 | 第27-28页 |
·北方化的家庭生活习俗 | 第28页 |
·变异型的群体语言 | 第28-29页 |
·相同的人生成长记忆 | 第29-33页 |
·单位办社会的福利制度 | 第29-30页 |
·聚居式的家庭居住方式 | 第30-31页 |
·循环式的继承就业传统 | 第31-32页 |
·依赖性的社会心理 | 第32-33页 |
·公共治理中公民的身份感与单位集体记忆的群体认同感 | 第33-35页 |
·公共治理要求公民具有治理主体的身份感 | 第33-34页 |
·集体记忆基础上的单位公民群体身份认同 | 第34-35页 |
第4章 集体记忆下单位文化圈的形成及其社会治理路径意义 | 第35-51页 |
·生活记忆的塑造作用 | 第36-41页 |
·家庭日常生活对于生活方式的惯性作用 | 第36-37页 |
·家庭纪念活动对于家庭记忆的塑造作用 | 第37-38页 |
·电视观看习惯对于友朋群体的凝聚作用 | 第38-41页 |
·学校记忆的认知作用 | 第41-45页 |
·学校知识教育活动决定了个体知识构成 | 第42页 |
·校园群体性生活促成群体认同和群体识别 | 第42-44页 |
·独立性教育系统影响群体身份认定 | 第44-45页 |
·居住行为记忆的规范作用 | 第45-48页 |
·单位人群体集体记忆认同对于公共治理路径的积极意义 | 第48-51页 |
·单位人群体认同强化了公民的身份感 | 第48-49页 |
·单位人群体认同建立了社区公民社会的基础 | 第49页 |
·单位人群体认同通过公民社会促进公共治理的善治 | 第49-51页 |
第5章 写作意图与研究总结 | 第51-53页 |
·写作意图 | 第51页 |
·写作总结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研究课题及公开发表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