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印染废水的现状 | 第12-13页 |
·印染废水的概述 | 第12页 |
·染料废水的特点和危害 | 第12-13页 |
·氯酚类污染物的现状 | 第13-14页 |
·氯酚类污染物的概述 | 第13页 |
·氯酚类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 第13-14页 |
·废水的主要处理方法 | 第14-17页 |
·废水的主要处理方法 | 第14页 |
·吸附法在废水中的应用 | 第14-17页 |
·花生壳热解炭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花生壳热解炭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微波法改性花生壳热解炭的现状 | 第17-19页 |
·微波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微波改性和再生活性炭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21-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实验器材 | 第21页 |
·实验试剂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改性花生壳热解炭的制备和表征 | 第22页 |
·单一体系静态实验 | 第22页 |
·混合体系静态吸附实验 | 第22-23页 |
·解析和再生实验 | 第23页 |
·热力学常数计算 | 第23-24页 |
·模型误差分析 | 第24-25页 |
·吸附模型方程 | 第25-27页 |
·等温吸附模型 | 第25-26页 |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26-27页 |
·染料的测试方法 | 第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改性花生壳热解炭(AC)的制备和表征 | 第28-39页 |
·活化条件对AC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28-31页 |
·活化剂KOH浓度和浸泡时间的影响 | 第28-29页 |
·微波功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微波时间的影响 | 第30页 |
·液固浸渍比的影响 | 第30-31页 |
·改性花生壳热解炭(AC)的批量制备 | 第31-32页 |
·改性花生壳热解炭的制备 | 第31-32页 |
·吸附剂AC的表征 | 第32-38页 |
·红外分析(FT-IR) | 第32-33页 |
·X-射线荧光分析 | 第33-34页 |
·元素分析 | 第34-35页 |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D) | 第35-36页 |
·改性前后花生壳热解炭官能团的測定 | 第36页 |
·比表面积的测定 | 第36-37页 |
·电镜分析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微波-KOH改性花生壳热解炭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研究 | 第39-55页 |
·AC吸附亚甲基蓝(MB)的静态吸附实验 | 第39-44页 |
·改性花生壳热解炭(AC)零电点pH_(pzc)的测定 | 第39页 |
·PDC和AC吸附亚甲基蓝(MB)的能力比较 | 第39-40页 |
·AC用量对吸附亚甲基蓝(MB)的影响 | 第40-41页 |
·溶液的pH对吸附的影响 | 第41-42页 |
·溶液中盐离子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42-43页 |
·温度和平衡浓度对AC吸附MB的影响 | 第43页 |
·时间和温度对AC吸附MB的影响 | 第43-44页 |
·AC吸附MB后的解吸再生实验 | 第44-47页 |
·再生方法的比较 | 第45页 |
·微波辐照时间的影响 | 第45-46页 |
·再生次数的比较 | 第46-47页 |
·AC吸附MB的等温线、动力学、热力学分析 | 第47-53页 |
·AC吸附MB的吸附等温线分析 | 第47-50页 |
·AC吸附MB的吸附的动力学分析 | 第50-53页 |
·AC吸附MB的热力学分析 | 第53页 |
·多种吸附剂对MB吸附能力的比较 | 第53-54页 |
·多种吸附剂对MB吸附能力的比较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AC对中性红(NR)的静态吸附实验研究 | 第55-72页 |
·AC对NR的静态吸附实验研究 | 第55-59页 |
·AC的用量对吸附NR的影响 | 第55页 |
·时间对AC吸附NR的影响 | 第55-56页 |
·pH值对AC吸附NR的影响 | 第56-57页 |
·盐离子浓度对AC吸附NR的影响 | 第57-58页 |
·温度和平衡浓度对AC吸附NR的影响 | 第58页 |
·时间和温度对AC吸附NR的影响 | 第58-59页 |
·AC吸附NR的解吸再生实验 | 第59-61页 |
·再生方法的比较 | 第59-60页 |
·再生次数的比较 | 第60-61页 |
·亚甲基蓝(MB)和中性红(NR)的竞争吸附 | 第61-63页 |
·染料混合体系和单一体系的吸附比较 | 第61-62页 |
·固定MB或NR的浓度,改变NR或MB的浓度 | 第62页 |
·固定两种染料MB和NR的总量不变,同时改变两者的浓度 | 第62-63页 |
·混合体系中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 第63页 |
·AC吸附NR的等温线、动力学、热力学分析 | 第63-70页 |
·AC吸附NR的等温线模型分析 | 第63-66页 |
·AC吸附NR的动力学分析 | 第66-69页 |
·AC吸附NR的热力学分析 | 第69-70页 |
·多种吸附剂对NR吸附能力的比较 | 第70页 |
·小结 | 第70-72页 |
第六章 AC对4-氯苯酚的静态吸附实验 | 第72-86页 |
·AC吸附4-氯苯酚的静态吸附实验 | 第72-76页 |
·吸附剂用量的影响 | 第72页 |
·pH对AC吸附4-氯苯酚的影响 | 第72-73页 |
·盐度对AC吸附4-氯苯酚的影响 | 第73-74页 |
·吸附时间的确定 | 第74-75页 |
·平衡浓度和温度对AC吸附4-氯苯酚的影响 | 第75页 |
·时间和温度的影响 | 第75-76页 |
·AC对4-氯苯酚的解吸再生实验 | 第76-78页 |
·再生方法的比较 | 第76-77页 |
·再生次数实验 | 第77-78页 |
·AC吸附4-氯苯酚的等温线、动力学、热力学分析 | 第78-84页 |
·AC吸附4-氯苯酚的等温线分析 | 第78-80页 |
·AC吸附4-氯苯酚的动力学分析 | 第80-83页 |
·AC吸附4-氯苯酚的热力学分析 | 第83页 |
·多种吸附剂对4-氯苯酚吸附能力的比较 | 第83-84页 |
·小结 | 第84-86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86-87页 |
·结论 | 第86页 |
·创新点 | 第86页 |
·建议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