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结构理论、计算论文--结构力学论文--结构动力学论文

面向对象的界面元方法及其与有限元的时域耦合分析模型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3-16页
     ·工程背景第13-15页
     ·理论背景第15-16页
     ·研究意义第16页
   ·研究现状评析第16-21页
     ·连续-非连续问题第16-18页
     ·改进的有限元方法第18-19页
     ·改进的离散元方法第19-20页
     ·新兴的数值方法第20页
     ·耦合分析方法第20-21页
   ·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第21-22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2-23页
第二章 几种典型数值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性分析第23-33页
   ·引言第23页
   ·连续-非连续问题第23-27页
     ·连续介质、非连续介质第24-25页
     ·连续体、间断连续体、不连续体第25-27页
     ·连续-非连续问题及其力学特性第27页
   ·数值方法与有限离散模型第27-28页
   ·几种典型数值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性分析第28-31页
   ·界面元方法的几点优势第31-32页
   ·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对界面元方法基本理论的几点完善第33-67页
   ·引言第33-36页
     ·界面元方法的发展脉络第33-35页
     ·存在的问题第35-36页
     ·本文的工作第36页
   ·界面元有限离散模型第36-39页
     ·模型组成第37页
     ·界面层力学特性基本假定第37-39页
   ·单元位移模式第39-43页
     ·整体坐标系下的单元位移模式第39-40页
     ·局部坐标系下的单元位移模式第40-42页
     ·界面层累积变形第42-43页
   ·界面应力模式第43-50页
     ·普通界面的应力模式第43-47页
     ·约束界面的应力模式第47-50页
   ·支配方程第50-58页
     ·基于虚功原理的支配方程第51-55页
     ·基于动力学普遍方程的支配方程第55-58页
   ·约束处理方案第58-60页
     ·引入“虚拟单元”的约束处理方案第58-59页
     ·不引入“虚拟单元”的约束处理方案第59-60页
   ·界面元方法与刚体弹簧模型的关系第60-63页
   ·界面元方法与应用单元法的关系第63-65页
   ·小结第65-67页
第四章 面向对象的界面元方法第67-107页
   ·引言第67-68页
   ·分析流程第68-69页
   ·总体设计第69-74页
     ·整体框架设计第69-71页
     ·数据接口设计第71-72页
     ·核心类结构设计第72-74页
   ·主分析程序第74-75页
   ·二维求解器第75-90页
     ·类的设计第75-82页
     ·主要功能函数第82-90页
   ·后处理模块第90-93页
     ·变形图绘制第90-91页
     ·应力云图绘制第91-92页
     ·振型图绘制第92页
     ·动画绘制第92-93页
   ·前处理程序第93-103页
     ·模型生成算法第94-96页
     ·实现过程第96-102页
     ·针对砌体墙片的前处理程序第102-103页
   ·模型转换程序第103-106页
     ·模型转换方法第103-104页
     ·实现样例第104-106页
   ·小结第106-107页
第五章 界面元方法的算例考证第107-147页
   ·引言第107-108页
   ·轴力杆件问题第108-113页
     ·算例设计第108页
     ·均布拉力下的静力分析第108-112页
     ·集中水平拉力下的静力分析第112-113页
   ·欧拉梁问题第113-118页
     ·静力分析第113-115页
     ·模态分析第115-117页
     ·谐波荷载分析第117-118页
   ·平面应力问题第118-132页
     ·集中荷载下的杆件拉伸第119-127页
     ·均布切向荷载下的悬臂梁弯曲第127-132页
     ·一般的平面应力问题第132页
   ·与应用单元法的对比分析第132-139页
     ·算例设计第133-134页
     ·应用单元法的额外误差第134-136页
     ·两种方法的分析精度对比第136-139页
   ·简单动力学问题第139-145页
     ·算例设计第139-142页
     ·冲击荷载分析第142-143页
     ·谐波荷载分析第143-145页
   ·小结第145-147页
第六章 有限元-界面元时域耦合分析模型第147-165页
   ·引言第147-148页
   ·时域耦合分析模型第148-154页
     ·模型组成第149-152页
     ·分析流程第152-154页
     ·实现要点第154页
   ·实现样例第154-160页
     ·前处理程序第155-157页
     ·求解器第157-160页
     ·协调机制第160页
   ·简单算例第160-164页
     ·集中力拉伸第161-162页
     ·集中力弯曲第162-163页
     ·平面应力问题第163-164页
   ·小结第164-165页
第七章 结语第165-167页
   ·工作总结第165-166页
   ·今后工作展望第166-167页
参考文献第167-175页
作者简介第175-17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76-17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技论文第177-179页
致谢第179-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中生代地质演化研究
下一篇:中扬子区东缘中古生界对冲构造体系形成与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