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基本背景 | 第19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9-21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21-34页 |
·Ni_3Al 基合金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Ni_3Al 基合金的结构及力学特征 | 第21-22页 |
·Ni_3Al 基合金的研制进展 | 第22-23页 |
·Ni_3Al 基合金的本构模型研究进展 | 第23-29页 |
·点障碍模型(Point-obstacles models) | 第24-25页 |
·超弯折模型(Superkink Unlocking Models) | 第25-28页 |
·动力学模拟模型(the Dynamic-simulation Models) | 第28页 |
·硬化模型(Hardening Models) | 第28-29页 |
·宏观本构模型研究进展 | 第29-34页 |
·应变硬化本构关系 | 第30-32页 |
·动态回复本构关系 | 第32-33页 |
·动态再结晶本构关系 | 第33-34页 |
·统一本构理论模型 | 第34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35-39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5-37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37-39页 |
第二章 IC10 合金力学性能的率控制拉伸试验研究 | 第39-61页 |
·引言 | 第39页 |
·试验材料 | 第39-41页 |
·IC10 合金的组织结构特征 | 第39-41页 |
·IC10 合金的试验件设计 | 第41页 |
·试验过程 | 第41-43页 |
·率控制拉伸试验过程 | 第41-42页 |
·细观机理特性观察试验 | 第42-43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试验 | 第42-43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试验 | 第43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3-59页 |
·宏观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3-52页 |
·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规律研究 | 第44-46页 |
·弹性模量的变化规律研究 | 第46-47页 |
·屈服应力的变化规律研究 | 第47-49页 |
·应变硬化率(SHR)的规律研究 | 第49-52页 |
·微细观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2-59页 |
·断裂特性分析 | 第52-54页 |
·变形机理分析 | 第54-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三章 IC10 合金力学性能的应变率跳跃和应力松弛试验研究 | 第61-75页 |
·引言 | 第61页 |
·试验过程 | 第61-62页 |
·应变率跳跃拉伸试验 | 第61页 |
·应力松弛试验 | 第61-62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2-73页 |
·不同应变下温度对应变率敏感性(SRS)的影响 | 第62-69页 |
·不同应变下温度对热激活体积V 的影响 | 第69-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四章 IC10 合金的细观本构模型研究 | 第75-96页 |
·引言 | 第75页 |
·细观本构模型的建立 | 第75-84页 |
·晶体塑性理论简介 | 第75-78页 |
·γ~((α)) 方程的建立 | 第78-84页 |
·可动位错密度ρ_m~((α)) 的演化 | 第79-81页 |
·障碍密度ρ_P~((α)) 的演化 | 第81-84页 |
·细观本构模型的数值模拟技术研究 | 第84-90页 |
·不同坐标系之间的刚度转换矩阵 | 第84-86页 |
·各参量的增量演化方程 | 第86-88页 |
·晶格转动 | 第88页 |
·数值模拟分析的计算流程 | 第88-90页 |
·实施的总体流程 | 第88-89页 |
·UMAT 程序流程 | 第89-90页 |
·IC10 合金的相关算例分析 | 第90-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五章含应变硬化行为的宏观本构模型研究 | 第96-124页 |
·引言 | 第96页 |
·L-H 模型的改进及其应用 | 第96-102页 |
·改进的L-H 模型 | 第96-98页 |
·改进的L-H 模型的应用 | 第98-102页 |
·J-C 本构模型的改进及其应用 | 第102-106页 |
·改进的J-C 模型 | 第102-104页 |
·改进的J-C 模型的应用 | 第104-106页 |
·ZA 本构模型的改进及其应用 | 第106-119页 |
·改进的 ZA 模型1 及其应用 | 第106-113页 |
·改进的ZA 模型1 | 第106-109页 |
·改进的ZA 模型1 的应用 | 第109-113页 |
·改进的ZA 模型2 及其应用 | 第113-119页 |
·改进的ZA 模型2 | 第113-116页 |
·改进的ZA 模型2 的应用 | 第116-119页 |
·几种模型综合对比分析 | 第119-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六章含动态回复/再结晶行为的宏观本构模型研究 | 第124-135页 |
·引言 | 第124页 |
·动态回复/再结晶现象简介 | 第124-125页 |
·Cho 的本构模型 | 第125页 |
·动态回复/再结晶本构模型的建立 | 第125-129页 |
·本文模型的应用 | 第129-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 | 第135-139页 |
·全文总结 | 第135-137页 |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0-152页 |
附录1 | 第152-154页 |
附录2 | 第154-162页 |
附录3 | 第162-164页 |
附录4 | 第164-165页 |
附录5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