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粮农”身份及其在农民市民化前后的变动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21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69页
 一、研究缘起第21-45页
  (一) 中国城市化进程:叠加城市数量和城市化率的考察第22-26页
  (二) 高城市化率背后是农民:农民市民化的提出第26-34页
  (三) 农民市民化的时间逻辑:学术与实践第34-45页
 二、研究综述第45-61页
  (一) 文献回顾第46-59页
  (二) 简要评析第59-61页
 三、研究设计第61-69页
  (一) 研究方法第61-64页
  (二) 研究思路第64-66页
  (三) 理论视角第66-67页
  (四)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67-69页
第二章 “粮农”身份关联的元概念:粮食、农民与身份第69-128页
 一、粮食:范畴的厘清与概念的界定第69-84页
  (一) 粮食的范畴在中国的历程第70-75页
  (二) 国外部分国家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粮食范畴第75-78页
  (三) 粮食概念的定义第78-83页
  (四) 简短的小结与讨论第83-84页
 二、农民:已有的定义及其面临的困境第84-102页
  (一) 汉语中“农民”的起源与古汉字释义第84-88页
  (二) 国内对农民概念的不同界定第88-95页
  (三) 西方对农民概念的认识与解释第95-100页
  (四) 简短的小结与讨论第100-102页
 三、身份:多学科视野下的一次解析尝试第102-126页
  (一) 汉语中的“身份”与中国人的“身份情结”第102-105页
  (二) 对身份概念的审视与初步定义第105-119页
  (三) 身份的起源、发展和现代建构的场域第119-124页
  (四) 简短的小结与讨论第124-126页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第三章 “粮农”身份:国家建构的动力与方式第128-168页
 一、“粮农”身份建构的动力:国家对粮食的需求第128-144页
  (一) 中国食品支出和粮食消费第129-134页
  (二) 中国持续增长的人口与不断减少的耕地第134-140页
  (三) 粮食与国家经济发展第140-142页
  (四) 粮食与全球化趋势第142-144页
 二、“粮农”身份:国家的建构与农民的行动第144-157页
  (一) 作为国家建构的“粮农”身份第144-147页
  (二) 作为“粮农”身份建构路径的耕地使用权归属第147-154页
  (三) 作为“粮农”身份实践的农民主体种粮行动第154-157页
 三、“粮农”身份建构的国家行为:制度与制度安排第157-166页
  (一) 作为行为规范的制度第158-163页
  (二) 制度与身份的契合第163-166页
 本章小结第166-168页
第四章 粮食安全:“粮农”身份的实践结果与变动前提第168-218页
 一、粮食安全: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第168-174页
  (一) 粮食安全议题的提出与发展第169-171页
  (二) 国内政府和学界对粮食安全的引进与关注第171-174页
 二、微观的粮食安全:人均粮食需求与占有的应然状态第174-183页
  (一) 温饱线:以营养素为切入点的人年均粮食需求量的估算第174-177页
  (二) 小康线:膳食结构视角下对人年均粮食需求的估算第177-180页
  (三) 农民市民化前后的粮食温饱系数和小康系数第180-183页
 三、宏观的粮食安全探讨:粮食消费与供应的实然状态第183-201页
  (一) 口粮消费状况第183-187页
  (二) 饲料用粮消费状况第187-190页
  (三) 工业用粮消费状况第190-193页
  (四) 种子用粮消费状况第193-198页
  (五) 农民市民化前后的粮食消费与粮食供应情况第198-201页
 四、综合的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第201-215页
  (一) 粮食安全评价体系中指标的选取第201-203页
  (二) 粮食安全指标的影响系数第203-213页
  (三) 农民市民化前后的粮食安全综合指数第213-215页
 本章小结第215-218页
第五章 户籍制度:“粮农”身份建构中的制度强化第218-258页
 一、户籍制度:历史的脉络第218-225页
  (一) 中国户籍制度的起源第219-220页
  (二) 古代传统社会中户籍制度的发展第220-222页
  (三) 古代传统社会中的户籍类别与名目考第222-225页
 二、现行户籍制度:酝酿与形成第225-233页
  (一) 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建立到统一第225-229页
  (二) 《户口登记条例》出台的背景第229-232页
  (三) 作为规范体系的现行户籍制度第232-233页
 三、“粮农”身份的嬗变:基于户籍制度建构的实证考量第233-256页
  (一) 户籍制度中的假设对“粮农”身份的建构第234-237页
  (二) 流动系数:农民流动人口与农民的数量关系第237-243页
  (三) 从业系数:乡村农作物种植从业与适龄劳动力的数量关系第243-254页
  (四) 农民市民化前后户籍制度对“粮农”身份的影响第254-256页
 本章小结第256-258页
结论与讨论第258-271页
 一、存在并建构:农民的“粮农”身份第258-264页
 二、固化或消解:农民市民化前后“粮农”身份的变动第264-269页
 三、形式非终结:农民“粮农”身份的未来展望第269-271页
附录第271-282页
 一、本文主要中译文词汇对应表第271-277页
 二、本文主要数据模型对照表第277-281页
 三、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281-282页
参考文献第282-310页
致谢第310-311页

论文共3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盲信号处理及应用
下一篇: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