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辞 | 第1-5页 |
阿拉伯语摘要 | 第5-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4页 |
绪论 | 第14-21页 |
一、 选题意义和价值 | 第14-19页 |
二、 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一章 加齐·古赛伊比文化价值观观照下的文学身份 | 第21-35页 |
第一节 加齐·古赛伊比文化价值观的形成 | 第21-24页 |
第二节 加齐·古赛伊比的文学身份 | 第24-31页 |
一、 加齐·古赛伊比的诗人身份 | 第25-29页 |
二、 加齐·古赛伊比的小说家身份 | 第29-31页 |
第三节 评论界眼中的加齐·古赛伊比 | 第31-35页 |
第二章 加齐·古赛伊比文化价值观观照下的诗歌创作艺术 | 第35-86页 |
第一节 加齐·古赛伊比的诗学见解 | 第35-41页 |
一、 诗歌的作用与诗人的责任 | 第35-36页 |
二、 文学的目的和意义 | 第36-37页 |
三、 诗歌是真实生活体验的反映 | 第37-39页 |
四、 作品优劣的标准 | 第39-41页 |
第二节 加齐·古赛伊比诗歌的主题 | 第41-75页 |
一、 对爱情的感受 | 第41-47页 |
二、 对家乡的思念 | 第47-56页 |
三、 对民族的担忧与思考 | 第56-70页 |
四、 对生死的感悟 | 第70-75页 |
第三节 加齐·古赛伊比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 第75-86页 |
一、 沙漠——心灵的归属、信仰的寄托 | 第75-80页 |
二、 旅程——对人生的探索、对梦想的追寻 | 第80-86页 |
第三章 加齐·古赛伊比文化价值观观照下的小说创作——以《欧斯弗里亚疯人院》为例 | 第86-121页 |
第一节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 第87-99页 |
一、 女人形象——苏珊、法拉哈、阿芙拉、电炉、床铺 | 第88-93页 |
二、 西方人形象——美国医生约翰逊、英国医生撒伯鲁台儿 | 第93-94页 |
三、 敌人形象——以色列摩萨德头子阿达杨 | 第94-95页 |
四、 伟人形象——萨拉丁、巴拉罕、达亚 | 第95-99页 |
第二节 小说的叙述模式 | 第99-110页 |
一、 小说的叙述者 | 第99-102页 |
二、 小说的叙述时间 | 第102-103页 |
三、 小说的叙述手段 | 第103-110页 |
第三节 小说的叙事意图 | 第110-118页 |
一、 表达对阿拉伯民族期盼落空的失望 | 第111-113页 |
二、 讽刺阿拉伯社会现状、反思阿拉伯民族落后原因 | 第113-117页 |
三、 呼吁立足本民族文化、对不同文化进行批判性认识 | 第117-118页 |
第四节 小说的创新之处 | 第118-121页 |
结语 | 第121-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