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7-12页 |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第7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三、论文基本思路与框架结构 | 第1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0页 |
五、可能的创新点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基本理论 | 第12-18页 |
一、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基本概念 | 第12-17页 |
(一) 新农村建设 | 第12-13页 |
(二) 农村公共产品 | 第13-17页 |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 第17-18页 |
(一)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 第17页 |
(二)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从根本上推动新农村的现代化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 第18-29页 |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历史变迁 | 第18-21页 |
(一) 传统体制时期 | 第18-19页 |
(二) 经济转型期 | 第19-20页 |
(三) 城乡统筹时期 | 第20-21页 |
二、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的供给困境 | 第21-23页 |
(一) 政府职能的“错位” | 第22页 |
(二) 政府职能的“缺位” | 第22-23页 |
(三) 政府职能的“越位” | 第23页 |
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成因分析 | 第23-29页 |
(一) 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历史缺位 | 第23页 |
(二) 各级政府供给主体的多重博弈 | 第23-26页 |
(三) 政府与农村自组织关系的失范 | 第26页 |
(四) 政府在配套制度建设上的缺失 | 第26-29页 |
第三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29-35页 |
一、世界各国建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29-30页 |
(一) 关于双主体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 | 第29页 |
(二) 关于三元主体合作供给理论 | 第29页 |
(三) 关于多元主体互动供给理论 | 第29-30页 |
(四) 关于地方治理理论 | 第30页 |
二、世界各国建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实践经验 | 第30-32页 |
三、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 第32-35页 |
(一) 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 | 第32页 |
(二) 准确定位政府在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角色 | 第32页 |
(三) 加强在各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政府责任 | 第32-35页 |
第四章 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 | 第35-44页 |
一、加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建设 | 第35-37页 |
(一) 实行城乡“一体化” | 第35页 |
(二) 多元化的供给模式 | 第35-37页 |
二、协调各级政府供给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 第37-38页 |
(一) 明确、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责 | 第37页 |
(二) 建立政府间的沟通、合作机制 | 第37-38页 |
三、处理好政府与农村自组织的关系 | 第38-40页 |
(一) 改革乡村治理结构 | 第38-39页 |
(二) 完善基层政府的建设 | 第39-40页 |
(三) 培育农村自组织 | 第40页 |
四、重视配套制度的建设 | 第40-44页 |
(一)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第40-41页 |
(二) 建构多中心的筹资机制 | 第41-42页 |
(三) 建构需求主导型的供给决策体制 | 第42-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