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7页 |
绪论 | 第17-34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7-18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8-25页 |
三、研究目的及思路 | 第25-29页 |
四、论文结构 | 第29-30页 |
五、田野调查点基本情况介绍 | 第30-33页 |
六、关于传说的术语说明 | 第33-34页 |
第一章 山东秃尾巴老李传说的主干与分支 | 第34-83页 |
第一节 主干情节单元 | 第34-47页 |
一、奇孕异生 | 第36-38页 |
二、断尾离家 | 第38-40页 |
三、孝母佑乡 | 第40-43页 |
四、大战黑龙江 | 第43-44页 |
五、神力扛活 | 第44-47页 |
第二节 传说的分支 | 第47-73页 |
一、胶东半岛的"龙母"与"李龙爷" | 第47-54页 |
二、性行平和的费县"朱龙王" | 第54-60页 |
三、菏泽"焦龙王"传说 | 第60-66页 |
四、黄河边上的"李大王" | 第66-73页 |
小结 秃尾巴老李传说的在地化与超地方 | 第73-83页 |
第二章 秃尾巴老李信仰的发展历程 | 第83-124页 |
第一节 兴起与定型 | 第83-98页 |
一、传统的"龙崇拜"是形成秃尾巴老李信仰的精神土壤 | 第83-85页 |
二、大量"龙的传说"是秃尾巴老李信仰的文化养料 | 第85-88页 |
三、移民东北的历史是秃尾巴老李成神的酵母 | 第88-90页 |
四、"秃尾龙"的文化寓意为山东人选择其为保护神形成心理暗示 | 第90-92页 |
五、移民回迁是秃尾巴老李信仰最终形成的定型剂 | 第92-94页 |
六、山东人的保护神 | 第94-98页 |
第二节 信仰的改造及特征 | 第98-108页 |
一、地方化改造过程 | 第98-104页 |
二、各地信仰特色 | 第104-108页 |
第三节 信仰的固化 | 第108-118页 |
一、解释矛盾化除民众困惑 | 第109-111页 |
二、验证神迹宣扬神灵威力 | 第111-116页 |
三、固化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 第116-118页 |
小结 信仰变迁的动力 | 第118-124页 |
第三章 秃尾巴老李庙会与集体记忆 | 第124-170页 |
第一节 集体狂欢的费县龙王堂庙会 | 第124-134页 |
一、"从不隔会"的六月六 | 第125-126页 |
二、个体的进香人 | 第126-127页 |
三、集体的"送驾"活动 | 第127-131页 |
四、庙市与庙戏 | 第131-133页 |
五、集体性与娱乐性 | 第133-134页 |
第二节 神圣的菏泽龙王冯庙会 | 第134-144页 |
一、远道而来的敬香人 | 第134-136页 |
二、显著的香火会特色 | 第136-138页 |
三、庙会的组织与管理 | 第138-142页 |
四、个体性与神圣性 | 第142-144页 |
第三节 现代经济意识下的青云宫庙会 | 第144-154页 |
一、景区式管理模式 | 第144-147页 |
二、村委会与管委会 | 第147-149页 |
三、游客、香客与香头 | 第149-152页 |
四、庙会中的经济意识 | 第152-154页 |
第四节 记忆中的文登庙会 | 第154-163页 |
一、回龙山庙会 | 第155-158页 |
二、柘阳山庙会 | 第158-159页 |
三、庙会的遗留风俗 | 第159-161页 |
四、记忆与重兴 | 第161-163页 |
小结 地方性神圣时空与地方文化 | 第163-170页 |
第四章 秃尾巴老李与民众生活世界 | 第170-210页 |
第一节 作为生产辅助的秃尾巴老李 | 第171-180页 |
一、山东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 | 第171-172页 |
二、关于旱涝灾害的深刻记忆 | 第172-174页 |
三、秃尾巴老李与求雨习俗 | 第174-180页 |
第二节 作为民俗知识的秃尾巴老李 | 第180-192页 |
一、秃尾巴老李与各地节日习俗 | 第180-189页 |
二、秃尾巴老李与各地禁忌风俗 | 第189-192页 |
第三节 作为互动媒介的秃尾巴老李 | 第192-203页 |
一、强化家族历史 | 第192-195页 |
二、提升家族地位 | 第195-198页 |
三、划分群体的标志 | 第198-203页 |
小结 传说与信仰的弱化 | 第203-210页 |
结语 | 第210-214页 |
附录:即墨小龙山庙会仪式 | 第214-21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17-224页 |
致谢 | 第224-226页 |
攻读博士期间所发论文 | 第226-22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