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碳纳米管的概述 | 第11-12页 |
·碳纳米管的应用 | 第12-14页 |
·药物与基因领域方面的应用 | 第12-13页 |
·复合材料及在光学通信方面的应用 | 第13页 |
·医疗及生物传感器方面的应用 | 第13-14页 |
·碳纳米管生物毒性效应 | 第14-17页 |
·碳纳米管的细胞毒性效应 | 第15页 |
·碳纳米管对动物及鱼类的毒性效应 | 第15-17页 |
·碳纳米管对原生动物毒性效应 | 第17页 |
·碳纳米管对植物的毒性效应 | 第17页 |
·碳纳米管生物毒性的机理 | 第17-19页 |
·金属催化剂 | 第18页 |
·碳纳米管的浓度以及自身性质 | 第18页 |
·碳纳米管的表面修饰 | 第18页 |
·碳纳米管在溶液中的分散性 | 第18-19页 |
·Cu~(2+)毒性效应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Cu~(2+)对植物细胞结构的影响 | 第19页 |
·Cu~(2+)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9页 |
·Cu~(2+)对植物酶的影响 | 第19-20页 |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0-2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29页 |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黑麦草 | 第23页 |
·多壁碳纳米管(MWCNT) | 第23-24页 |
·实验药品、试剂和仪器 | 第24-26页 |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24-25页 |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实验设计 | 第26-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黑麦草水培及生长状况(根长和生物量) | 第27页 |
·生理生化指标(叶绿素和丙二醛) | 第27-28页 |
·黑麦草根部铜离子含量 | 第28-29页 |
第3章 MWCNT和Cu~(2+)单独作用对黑麦草毒性的影响 | 第29-38页 |
·引言 | 第29页 |
·实验设计与方法 | 第29页 |
·实验设计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9-37页 |
·Cu~(2+)对黑麦草的影响 | 第29-33页 |
·不同官能团修饰的MWCNT对黑麦草的影响 | 第33-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MWCNT与Cu~(2+)联合作用对黑麦草生长状况的影响 | 第38-50页 |
·引言 | 第38页 |
·实验设计与方法 | 第38页 |
·实验设计 | 第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8页 |
·MWCNT不同浓度条件下联合作用对黑麦草生长形态的影响 | 第38-41页 |
·MWCNT不同浓度条件下联合作用对黑麦草根长的影响 | 第41-43页 |
·随染毒时间变化联合作用对黑麦草根长的影响 | 第43-44页 |
·MWCNT不同浓度条件下联合作用对黑麦草生物量的影响 | 第44-47页 |
·随染毒时间变化联合作用对黑麦草生物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第5章 MWCNT与Cu~(2+)联合作用对黑麦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50-61页 |
·引言 | 第50页 |
·实验方法 | 第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60页 |
·MWCNT不同浓度条件下联合作用对黑麦草叶绿素的影响 | 第50-53页 |
·随染毒时间变化联合作用对黑麦草叶绿素的影响 | 第53-54页 |
·MWCNT不同浓度条件下联合作用对黑麦草MDA的影响 | 第54-59页 |
·随染毒时间变化联合作用对黑麦草MDA的影响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6章 MWCNT与Cu~(2+)联合作用对黑麦草Cu~(2+)吸收、累积的影响 | 第61-68页 |
·引言 | 第61页 |
·实验方法 | 第6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1-67页 |
·MWCNT不同浓度条件下联合作用对黑麦草根部吸收Cu~(2+)的影响 | 第61-63页 |
·随染毒时间变化联合作用对黑麦草根部吸收Cu~(2+)的影响 | 第63-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展望 | 第69-70页 |
硕士期间申请专利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