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一、 文献综述 | 第7-14页 |
1 甘蓝型油菜合成方法研究 | 第7-12页 |
1.1 常规杂交技术 | 第7-8页 |
1.1.1 二倍体物种间杂交 | 第7-8页 |
1.1.2 四倍体种间杂交 | 第8页 |
1.2 胚挽救技术 | 第8页 |
1.3 体细胞杂交 | 第8-12页 |
1.3.1 原生质体分离 | 第9页 |
1.3.2 芸薹属作物的原生质体培养 | 第9-11页 |
1.3.3 原生质体融合 | 第11-12页 |
2 杂种鉴定 | 第12页 |
3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取得的主要成就 | 第12-14页 |
3.1 细胞遗传学研究 | 第12页 |
3.2 基因转移 | 第12-14页 |
3.2.1 胞质基因转移和重组 | 第13页 |
3.2.2 抗性基因转移 | 第13页 |
3.2.3 其它重要基因转移 | 第13-14页 |
二、 引言 | 第14-16页 |
三、 材料和方法 | 第16-19页 |
1. 材料 | 第16页 |
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16页 |
3. 方法 | 第16-19页 |
3.1 羽衣甘蓝主要性状的测定 | 第16页 |
3.1.1 农艺性状考察 | 第16页 |
3.1.2 品质性状测试 | 第16页 |
3.2 黄籽羽衣甘蓝和黄籽白菜型油菜的杂交试验 | 第16-19页 |
3.2.1 田间杂交试验 | 第16-17页 |
3.2.2 子房培养 | 第17页 |
3.2.3 体细胞杂交 | 第17-18页 |
3.2.4 杂交后代的鉴定 | 第18-19页 |
3.2.4.1 细胞学鉴定 | 第18页 |
3.2.4.2 酯酶同工酶鉴定 | 第18页 |
3.2.4.3 可溶性蛋白质电泳分析 | 第18-19页 |
四、 结果与分析 | 第19-29页 |
1 羽衣甘蓝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分析 | 第19-20页 |
1.1 羽衣甘蓝的形态特征 | 第19页 |
1.2 羽衣甘蓝的栽培特性 | 第19页 |
1.3 羽衣甘蓝的农艺性状分析 | 第19-20页 |
1.4 羽衣甘蓝的品质性状分析 | 第20页 |
2 白菜型油菜和羽衣甘蓝远缘杂交胚胎挽救 | 第20-24页 |
2.1 大田杂交试验 | 第20-21页 |
2.2 子房培养大与田杂交试验效率比较 | 第21-22页 |
2.3 培养基激素水平对白×羽子房培养效率的影响 | 第22-23页 |
2.4 培养基蔗糖浓度对白×羽子房培养效率的影响 | 第23页 |
2.5 不同培养基种类对白×羽子房培养的比较实验 | 第23-24页 |
2.6 杂交后代的离体快繁 | 第24页 |
3 白菜型油菜和羽衣甘蓝原生质体分离、融合与培养 | 第24-27页 |
3.1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产量及活力的影响 | 第24-25页 |
3.2 不同酶浓度处理效果的比较 | 第25-26页 |
3.3 PEC浓度对原生质体融合及分裂效果的比较 | 第26页 |
3.4 培养基种类和激素水平对原生质体细胞分裂的影响 | 第26-27页 |
4 杂种鉴定 | 第27-29页 |
4.1 形态学鉴定 | 第27页 |
4.2 细胞学鉴定 | 第27页 |
4.3 酯酶同工酶分析 | 第27页 |
4.4 可溶性蛋白质的SDS-PACE分析 | 第27-29页 |
五、 讨论 | 第29-32页 |
六、 结论 | 第32-33页 |
缩略词表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0页 |
附录 | 第40-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