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5页 |
1 软件体系结构与DSSA | 第15-31页 |
1.1 软件体系结构概述 | 第15-18页 |
1.1.1 软件体系结构的起源 | 第15-16页 |
1.1.2 软件体系结构的定义 | 第16-17页 |
1.1.3 基于体系结构的软件开发 | 第17-18页 |
1.2 软件体系结构在软件生命周期中的位置和作用 | 第18-20页 |
1.2.1 体系结构的重要性 | 第19页 |
1.2.2 软件体系结构评价 | 第19-20页 |
1.3 软件体系结构主要研究领域和方法 | 第20-27页 |
1.3.1 体系结构风格 | 第21-23页 |
1.3.2 体系结构描述语言 | 第23-24页 |
1.3.3 设计模式 | 第24-26页 |
1.3.4 框架 | 第26-27页 |
1.4 特定软件领域体系结构—DSSA | 第27-31页 |
1.4.1 DSSA的建立过程 | 第27-28页 |
1.4.2 DARPA DSSA | 第28-29页 |
1.4.3 DSSA与体系结构风格的比较 | 第29-31页 |
2 面向对象的软件体系结构和建模 | 第31-49页 |
2.1 对象管理体系结构OMA | 第32-34页 |
2.1.1 OMA对象模型和参考模型 | 第32-33页 |
2.1.2 OMA对象框架 | 第33-34页 |
2.1.3 对OMA的总结评价 | 第34页 |
2.2 OMG的建模标准与推荐体系结构 | 第34-42页 |
2.2.1 统一建模语言UML | 第35-37页 |
2.2.1.1 UML概述 | 第35-36页 |
2.2.1.2 UML在体系结构描述中应用 | 第36页 |
2.2.1.3 总结评价 | 第36-37页 |
2.2.2 元对象设施规范MOF | 第37-40页 |
2.2.2.1 MOF的元数据管理原理 | 第37-38页 |
2.2.2.2 MOF模型和接口 | 第38页 |
2.2.2.3 映射规则和IDL的生成 | 第38-39页 |
2.2.2.4 MOF主要应用 | 第39页 |
2.2.2.5 UML和MOF之间的关系分析 | 第39页 |
2.2.2.6 MOF评价 | 第39-40页 |
2.2.3 基于XML的元数据交换标准XMI | 第40页 |
2.2.4 基于UML、MOF和XMI的软件开发体系结构 | 第40-42页 |
2.2.5 总结评价 | 第42页 |
2.3 模型驱动的体系结构MDA | 第42-49页 |
2.3.1 MDA概述 | 第42-44页 |
2.3.2 OMG的建模和交换标准在MDA中的作用 | 第44页 |
2.3.3 MDA在应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 | 第44-45页 |
2.3.4 MDA的多层模型及其应用探讨 | 第45-46页 |
2.3.5 总结评价 | 第46-49页 |
3 软件产品线及其主要技术 | 第49-71页 |
3.1 软件产品线出现和发展 | 第49-52页 |
3.1.1 软件体系结构的发展 | 第50-51页 |
3.1.2 软件重用的发展 | 第51-52页 |
3.2 软件产品线概述 | 第52-59页 |
3.2.1 软件产品线的基本概念 | 第52-53页 |
3.2.2 软件产品线的过程模型 | 第53-55页 |
3.2.3 软件产品线的组织结构 | 第55-57页 |
3.2.4 软件产品线的建立方式 | 第57-58页 |
3.2.5 软件产品线的进化 | 第58-59页 |
3.3 软件产品线主要研究团体及其研究现状 | 第59-66页 |
3.3.1 SEI | 第60页 |
3.3.2 PLARG | 第60-61页 |
3.3.3 IESE | 第61-62页 |
3.3.4 SERL | 第62-63页 |
3.3.5 Jan Bosch | 第63-64页 |
3.3.6 CSE | 第64页 |
3.3.7 HP实验室 | 第64页 |
3.3.8 其他 | 第64-66页 |
3.4 软件产品线开发的主要问题及改进 | 第66页 |
3.5 制造业的生产线和大规模定制 | 第66-71页 |
4 领域分析与动态分析建模 | 第71-101页 |
4.1 领域分析和建模 | 第71-78页 |
4.1.1 领域分析和建模基本内容 | 第72-74页 |
4.1.2 主要领域分析方法 | 第74-77页 |
4.1.2.1 FODA | 第74-75页 |
4.1.2.2 JODA | 第75页 |
4.1.2.3 Synthesis领域分析方法 | 第75-76页 |
4.1.2.4 FAST的领域分析方法—SCV | 第76-77页 |
4.1.3 主要方法的对比研究 | 第77-78页 |
4.1.3.1 领域定义的基础 | 第77页 |
4.1.3.2 领域定义的过程 | 第77-78页 |
4.1.3.3 对遗留资源的利用 | 第78页 |
4.1.3.4 对领域体系结构的指导 | 第78页 |
4.1.3.5 技术和语言依赖性 | 第78页 |
4.2 领域动态分析与建模 | 第78-91页 |
4.2.1 领域动态分析与建模的提出 | 第78-80页 |
4.2.2 动态层次模型—DHM | 第80-81页 |
4.2.3 领域动态分析的过程 | 第81-83页 |
4.2.4 动态层次模型的实现机制 | 第83-85页 |
4.2.5 动态组件及动态调用的实现 | 第85-87页 |
4.2.6 对体系结构设计的限制和指导 | 第87-88页 |
4.2.7 特点分析 | 第88-90页 |
4.2.8 领域动态分析与建模的变型 | 第90-91页 |
4.2.9 在仓储型软件产品线中的应用 | 第91页 |
4.3 相关工作比较 | 第91-94页 |
4.3.1 元数据管理和OMG的建模规范 | 第92-93页 |
4.3.2 OMG的MDA | 第93页 |
4.3.3 仓储技术 | 第93-94页 |
4.4 领域模型的UML表达 | 第94-101页 |
4.4.1 利用版型扩展的UML描述方法 | 第94-96页 |
4.4.2 改进—UML标签值扩展机制的运用 | 第96-98页 |
4.4.3 改进方法在DDAM中的扩展应用 | 第98-101页 |
5 产品线体系结构的设计与实现技术 | 第101-123页 |
5.1 软件产品线体系结构 | 第101-106页 |
5.1.1 产品线体系结构简介 | 第101-104页 |
5.1.2 产品线体系结构的标准化和定制 | 第104-106页 |
5.2 框架和应用框架技术 | 第106-110页 |
5.2.1 框架技术综述 | 第106-108页 |
5.2.2 框架技术特点分析和改进 | 第108-110页 |
5.3 体系结构层次设计与层次组件技术 | 第110-123页 |
5.3.1 基于协作的设计与Mixin Layer | 第110-113页 |
5.3.2 体系结构的层次设计思想 | 第113-114页 |
5.3.3 基于层次设计和扩展的Mixin Layer的层次组件技术 | 第114-123页 |
5.3.3.1 层次组件的组成结构 | 第114-117页 |
5.3.3.2 组件片段的组合接口和组合特性 | 第117-119页 |
5.3.3.3 层次组件的创建 | 第119-121页 |
5.3.3.4 层次组件技术特点分析 | 第121-122页 |
5.3.3.5 层次组件技术在产品线中应用 | 第122-123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23-127页 |
致谢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