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8-34页 |
·扁蓿豆的植物学特征 | 第18-19页 |
·扁蓿豆的分布与分类 | 第19-20页 |
·扁蓿豆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与利用 | 第20-23页 |
·扁蓿豆种质资源的搜集与保存 | 第21-22页 |
·扁蓿豆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 第22-23页 |
·扁蓿豆的生物学特性与主要农艺性状 | 第23-26页 |
·种子生物学特性 | 第23-25页 |
·生长发育特性 | 第25页 |
·生产性能 | 第25-26页 |
·扁蓿豆的细胞学研究 | 第26页 |
·扁蓿豆的光合生理特性 | 第26-27页 |
·扁蓿豆的抗逆性 | 第27-29页 |
·抗旱性 | 第27-28页 |
·抗寒性 | 第28-29页 |
·耐盐性 | 第29页 |
·扁蓿豆的饲用品质与饲用价值 | 第29页 |
·扁蓿豆种质的亲缘关系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29-31页 |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31-32页 |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33-34页 |
第二章 扁蓿豆种质资源的收集 | 第34-40页 |
·前言 | 第34页 |
·调查取样方法 | 第34-40页 |
·取样 | 第34页 |
·考察收集路线及收集概况 | 第34-40页 |
第三章 扁蓿豆种质资源表型变异的研究 | 第40-56页 |
·前言 | 第40页 |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40-42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40页 |
·试验材料 | 第40页 |
·试验方法 | 第40-42页 |
·数据统计 | 第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54页 |
·扁蓿豆种质资源的表型变异 | 第42-47页 |
·扁蓿豆居群不同性状表型多样性的主成分分析 | 第47-49页 |
·扁蓿豆居群不同性状表型多样性的聚类分析 | 第49-50页 |
·扁蓿豆居群不同性状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50页 |
·扁蓿豆居群主要表型性状与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 | 第50-54页 |
·讨论 | 第54-56页 |
·扁蓿豆种质资源的表型变异 | 第54-55页 |
·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在扁蓿豆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 第55-56页 |
第四章 扁蓿豆种质资源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变异研究 | 第56-69页 |
·前言 | 第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试验材料 | 第56页 |
·试验方法 | 第56-57页 |
·数据统计 | 第57-58页 |
·结果分析 | 第58-66页 |
·扁蓿豆叶片解剖结构特征方差分析 | 第58-62页 |
·扁蓿豆叶片解剖结构特征相关性分析 | 第62页 |
·扁蓿豆叶片解剖结构特征主成分分析 | 第62-64页 |
·扁蓿豆叶片解剖结构特征聚类分析 | 第64-66页 |
·扁蓿豆叶片解剖结构特征与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 | 第66页 |
·讨论 | 第66-69页 |
·叶片解剖结构特征的变异 | 第66-67页 |
·扁蓿豆叶片解剖结构特征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 第67页 |
·扁蓿豆叶片抗旱结构与其资源分布的关系 | 第67-69页 |
第五章 扁蓿豆种质资源种子贮藏蛋白的研究 | 第69-81页 |
·前言 | 第6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9-72页 |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69-70页 |
·试验方法 | 第70-71页 |
·数据统计 | 第71-7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2-79页 |
·种子贮藏蛋白带型多态性分析 | 第72-73页 |
·种子贮藏蛋白遗传参数的统计分析 | 第73-75页 |
·各地理类群遗传多样性指数的分析 | 第75-76页 |
·居群间的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 | 第76-78页 |
·主成分(PAC)分析 | 第78页 |
·遗传参数与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 | 第78-79页 |
·讨论 | 第79-81页 |
·种子贮藏蛋白电泳技术在扁蓿豆种质中的应用 | 第79页 |
·扁蓿豆不同居群遗传变异和遗传结构 | 第79-80页 |
·扁蓿豆种子贮藏蛋白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 第80-81页 |
第六章 扁蓿豆种质资源 ISSR 的研究 | 第81-93页 |
·前言 | 第8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1-85页 |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81-82页 |
·试验方法 | 第82-84页 |
·数据统计 | 第84-8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5-91页 |
·ISSR 扩增片段的多态性 | 第85页 |
·ISSR 标记扩增产物的遗传多样性 | 第85-88页 |
·ISSR 标记的聚类分析 | 第88-90页 |
·主成分(PAC)分析 | 第90页 |
·遗传参数与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 | 第90-91页 |
·讨论 | 第91-93页 |
·ISSR-PCR 的扩增多态性 | 第91页 |
·扁蓿豆的在 ISSR 水平上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 | 第91-93页 |
第七章 扁蓿豆种质资源 AFLP 的研究 | 第93-108页 |
·前言 | 第9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3-100页 |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93-94页 |
·试验方法 | 第94-100页 |
·数据统计 | 第100页 |
·结果分析 | 第100-106页 |
·AFLP 扩增片段的多态性 | 第100-101页 |
·AFLP 标记扩增产物的遗传多样性 | 第101-103页 |
·AFLP 标记的聚类分析 | 第103-105页 |
·主成分(PAC)分析 | 第105页 |
·遗传参数与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 | 第105-106页 |
·讨论 | 第106-108页 |
·AFLP 研究中的位点数与分析结果可靠性的关系 | 第106页 |
·AFLP 标记在扁蓿豆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 第106页 |
·AFLP 与其他标记方法对扁蓿豆种质遗聚类分析的差异 | 第106-108页 |
第八章 扁蓿豆种质资源三种标记水平的综合分析 | 第108-117页 |
·扁蓿豆种质资源基于形态学与叶片解剖结构的遗传变异 | 第108页 |
·种子贮藏蛋白、ISSR 和AFLP 三种标记方法的遗传多样性 | 第108-109页 |
·三种标记方法检测扁蓿豆的遗传多样性的差异性 | 第109-110页 |
·五种标记方法的相关性 | 第110-117页 |
第九章 结论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2页 |
附录 | 第132-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作者简历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