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导论 | 第13-29页 |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3-2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5-23页 |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3-24页 |
·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23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论文采用的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概念界定 | 第25-26页 |
·劳动力 | 第25页 |
·农业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 | 第25-26页 |
·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 | 第26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26页 |
·研究可能取得的创新与局限性 | 第26-27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论文研究的局限性 | 第27页 |
·小结 | 第27-29页 |
2 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29-50页 |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 | 第29-41页 |
·“推力—拉力”理论 | 第29-30页 |
·刘易斯关于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 | 第30-32页 |
·拉尼斯—费景汉关于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 | 第32-33页 |
·乔根森关于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 | 第33-36页 |
·托达罗关于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 | 第36-40页 |
·其他有影响的理论 | 第40页 |
·对上述理论的评述 | 第40-41页 |
·国内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 | 第41-49页 |
·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综述 | 第41-48页 |
·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的评述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3 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与启示 | 第50-77页 |
·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与启示 | 第50-57页 |
·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经验与新特点 | 第50-53页 |
·美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启示 | 第53-54页 |
·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启示 | 第54-55页 |
·德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启示 | 第55-57页 |
·新型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践与经验 | 第57-59页 |
·韩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启示 | 第57页 |
·印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启示 | 第57-58页 |
·拉美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模式 | 第58-59页 |
·对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借鉴和启示的综合评述 | 第59-61页 |
·国内部分省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 第61-75页 |
·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 | 第62-65页 |
·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 第65-66页 |
·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 第66-67页 |
·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 | 第67-69页 |
·浙鲁吉甘四省劳动力转移特点及存在问题 | 第69-71页 |
·浙鲁吉甘四省劳动力转移经验借鉴 | 第71-75页 |
·地方实践模式 | 第75页 |
·小结 | 第75-77页 |
4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77-133页 |
·河南省社会经济状况 | 第77-81页 |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 | 第81-102页 |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几个阶段 | 第81-83页 |
·河南省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分析 | 第83-88页 |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规模及分布 | 第88-93页 |
·河南省农民收入分析 | 第93-102页 |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 | 第102-108页 |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概况 | 第102-104页 |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分布特点 | 第104-106页 |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文化层次特点 | 第106页 |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年龄与性别特点 | 第106-107页 |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特点 | 第107-108页 |
·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估算及预测 | 第108-111页 |
·估算方法的选择 | 第108-109页 |
·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估计结果 | 第109-111页 |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实地调查分析 | 第111-120页 |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实地调查情况 | 第111-113页 |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实地调查结果分析 | 第113-120页 |
·被动转移的特殊群体――河南省失地农民现状调查 | 第120-127页 |
·失地农民问题不容忽视 | 第120-121页 |
·河南省失地农民状况调查 | 第121-127页 |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127-132页 |
·河南省城(镇)市化水平较低,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127-128页 |
·河南省工业化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还不发达 | 第128页 |
·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难度加大 | 第128-129页 |
·农民工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令人忧虑 | 第129-130页 |
·农村转移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低、培训率低、就业能力差 | 第130-131页 |
·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迟缓,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低 | 第131页 |
·河南省农村人口基数很大,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凸现 | 第131-132页 |
·小结 | 第132-133页 |
5 影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分析 | 第133-159页 |
·影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定性分析 | 第133-144页 |
·政策性因素 | 第133-138页 |
·市场性因素 | 第138-140页 |
·个人禀赋因素 | 第140-143页 |
·管理性因素 | 第143-144页 |
·技术因素 | 第144页 |
·影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定量分析 | 第144-158页 |
·影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 第144-147页 |
·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第147-148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其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148-158页 |
·小结 | 第158-159页 |
6 处理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 | 第159-171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要求 | 第159-160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互作用 | 第160-163页 |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 第163-165页 |
·做好劳动力转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 第165-169页 |
·劳动力转移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 第165-166页 |
·在劳动力转移背景下,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 第166-169页 |
·小结 | 第169-171页 |
7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个案研究 | 第171-189页 |
·信阳模式 | 第171-184页 |
·信阳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 第171页 |
·信阳经验 | 第171-176页 |
·信阳固始模式实例分析 | 第176-184页 |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品牌模式” | 第184-187页 |
·“林州建筑”品牌模式 | 第184-186页 |
·“长垣厨师”品牌模式 | 第186-187页 |
·“农村工业化”模式 | 第187-188页 |
·小结 | 第188-189页 |
8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模式构建、策略和建议 | 第189-226页 |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 | 第189-194页 |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构建 | 第189-190页 |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说明 | 第190-194页 |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策略 | 第194-212页 |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拉动策略 | 第194-206页 |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动策略 | 第206-212页 |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 第212-224页 |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确保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 第212-213页 |
·消除制度性障碍,畅通农村劳动力转移通道 | 第213-215页 |
·建立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建立健全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 | 第215-216页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农民权益 | 第216-221页 |
·解决好失地农民就业的政策建议 | 第221-223页 |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 第223-224页 |
·优生优育,科学控制人口增长量 | 第224页 |
·小结 | 第224-226页 |
9 结论 | 第226-2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28-235页 |
附录1:失地农民情况调查问卷 | 第235-237页 |
附录2: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问卷 | 第237-238页 |
个人简介 | 第238-240页 |
导师简介 | 第240-241页 |
致谢 | 第2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