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研究背景 | 第15-21页 |
·互联网成为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的信息媒介 | 第15-18页 |
·网络舆情是映射社会舆情的实时晴雨表 | 第18-20页 |
·网络舆情安全监管与预警形势严峻 | 第20-21页 |
·研究定位与意义 | 第21-23页 |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3-2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7-37页 |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 第27-29页 |
·理论研究综述 | 第27页 |
·关键技术研究综述 | 第27-28页 |
·应用研究综述 | 第28-29页 |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 第29-36页 |
·理论研究综述 | 第29-32页 |
·关键技术研究综述 | 第32-35页 |
·应用研究综述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我国网络舆情安全系统分析 | 第37-47页 |
·网络舆情安全的涵义 | 第37-38页 |
·网络舆情安全体系的重要特性 | 第38-40页 |
·我国网络舆情安全系统分析 | 第40-44页 |
·影响我国网络舆情安全的目标分析 | 第40-41页 |
·影响我国网络舆情安全的要素分析 | 第41-42页 |
·影响我国网络舆情安全的布局结构分析 | 第42-43页 |
·影响我国网络舆情安全的动态变化分析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7页 |
第四章 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7-77页 |
·安全评估概述 | 第47-49页 |
·安全评估的程序 | 第47-48页 |
·安全评估的方法 | 第48-49页 |
·构建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目的和原则 | 第49-50页 |
·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目的 | 第49页 |
·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49-50页 |
·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研究的逻辑结构分析 | 第50-54页 |
·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研究的金字塔型体系结构和四个维度 | 第50-52页 |
·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体系实施运行的操作平台设计 | 第52-54页 |
·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4-76页 |
·构建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总体思路 | 第54-55页 |
·社会层面的舆情主题指标的遴选 | 第55-64页 |
·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第64-67页 |
·各个评估指标的含义说明与分析 | 第67-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模型 | 第77-111页 |
·模糊综合评估模型概述 | 第77-80页 |
·一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第78-79页 |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第79-80页 |
·建立我国网络舆情安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第80-105页 |
·确定对象集和评估因素集 | 第80-81页 |
·建立评判集 | 第81页 |
·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81-89页 |
·评估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 | 第89-91页 |
·评估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第91-105页 |
·实例分析 | 第105-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11-115页 |
·研究结论 | 第111-112页 |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 第112-114页 |
·研究的难点 | 第112-113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3-114页 |
·对本研究的评价及改进建议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9页 |
附录 | 第119-133页 |
致谢 | 第133-135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5-137页 |
作者和指导老师简介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