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引言 | 第8-9页 |
2 投资银行的理论综述与发展历程 | 第9-13页 |
·投资银行的定义 | 第9页 |
·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比较 | 第9-11页 |
·从业务主体来看,投资银行以证券承销业务为核心,商业银行则以存贷业务为核心 | 第9-10页 |
·从融资体系来看,投资银行是资本市场的金融中介而商业银行是货币市场或借贷市场上的金融中介 | 第10页 |
·从利润构成来看,投资银行主要是佣金收入,商业银行主要是存贷款利差收入 | 第10-11页 |
·国外投资银行的发展历程 | 第11-13页 |
·1929 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前的投资银行 | 第11页 |
·1929 年至1933 年投资银行惨遭重创 | 第11-12页 |
·1933 年至20 世纪70 年代投资银行进入规范调整、稳定发展时期 | 第12页 |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投资银行进入成熟发展时期 | 第12-13页 |
3 我国投资银行发展现状与问题 | 第13-25页 |
·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投资银行发展的内部问题 | 第14-17页 |
·自有资本少, 融资能力差 | 第14-15页 |
·业务范围狭窄 | 第15页 |
·缺乏专业的投资银行业人才和业务经验 | 第15页 |
·投资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15-17页 |
·股权结构不合理 | 第16页 |
·主要控股股东“非人格化” | 第16-17页 |
·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问题 | 第17页 |
·股权流动性差 | 第17页 |
·投资银行发展的外部问题 | 第17-25页 |
·资本市场不完善 | 第17-20页 |
·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直接融资比重偏低,股权融资和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比例不协调 | 第17-18页 |
·体制缺陷是我国资本市场一个主要的制度缺陷 | 第18页 |
·机制缺陷 | 第18-19页 |
·结构缺陷 | 第19页 |
·功能缺陷 | 第19-20页 |
·政府行为不合理 | 第20-21页 |
·法律体系不健全 | 第21-23页 |
·资本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21-22页 |
·法律法规滞后限制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 | 第22页 |
·法律法规滞后导致中国证券市场秩序混乱 | 第22-23页 |
·监督框架有缺陷 | 第23-25页 |
4 完善我国投资银行的对策建议 | 第25-34页 |
·解决投资银行发展的内部对策建议 | 第25-27页 |
·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资金困难,扶植集团化发展 | 第25页 |
·扩展业务范围,找准市场定位,以特色业务为主,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 第25-26页 |
·改善投资银行竞争环境,提高投资银行的人才素质 | 第26-27页 |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第27页 |
·加快股权结构的改善 | 第27页 |
·大力推广独立董事制度 | 第27页 |
·建立风险控制制度, 通过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 有效控制治理风险 | 第27页 |
·加强投资银行的内部审计力度,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 第27页 |
·解决投资银行发展的外部对策建议 | 第27-34页 |
·发展资本市场 | 第27-29页 |
·第一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 第27-28页 |
·进一步加快市场化改革 | 第28页 |
·强化市场运行环境建设 | 第28-29页 |
·改善政府行为 | 第29-30页 |
·尽快完善证券法律法规体系 | 第30-31页 |
·全面清理现行证券法律法规体系,重新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证券法律法规体系 | 第30页 |
·严格执行《立法法》的规定,提高证券法律法规的透明度 | 第30页 |
·促进证券立法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降低制度的经济成本 | 第30页 |
·尽快解决证券市场存在的不规范问题,为证券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创造条件 | 第30-31页 |
·立法重心应当以监管为主,具体法律规定应当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 第31页 |
·改革监管框架 | 第31-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38-39页 |
详细摘要 | 第39-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