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绪论 | 第8-22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8-12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三、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四、核心概念 | 第14-16页 |
| 五、研究综述 | 第16-22页 |
| 第一部分 校训起源:校训的象征意义 | 第22-30页 |
| 一、校训的起源 | 第22-26页 |
| (一) 中国“校训”辞源的考察 | 第22-23页 |
| (二) 西方“motto”实体的舶来 | 第23-25页 |
| (三) 日本“校训”名称的引进 | 第25-26页 |
| 二、校训的概念 | 第26-28页 |
| 三、校训与大学的关系:象征意义 | 第28-30页 |
| 第二部分 话语分析:校训的构成 | 第30-50页 |
| 一、校训的措辞分析 | 第30-34页 |
| (一) 格言式:意义的号召性 | 第31页 |
| (二) 祈使句:言说的强制性 | 第31-34页 |
| 二、校训的内容分析 | 第34-43页 |
| (一) 性别差异 | 第36-39页 |
| (二) 地域因素 | 第39页 |
| (三) 教会与世俗差异 | 第39-41页 |
| (四) 特殊学校 | 第41-43页 |
| 三、校训产生的权力场域 | 第43-50页 |
| (一) 意识形态的渗透 | 第43-45页 |
| (二) 权力交织与斗争 | 第45-50页 |
| 第三部分 校训变迁:大学的功能变化 | 第50-65页 |
| 一、中国古典大学:“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 第50-55页 |
| (一) 太学 | 第50-52页 |
| (二) 书院 | 第52-55页 |
| 二、“现代化”时期的大学 | 第55-63页 |
| (一) 鸦片战争之后:“师夷长技以制夷”—清华的“自强” | 第55-56页 |
| (二) 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与民主”—北大的“自由” | 第56-58页 |
| (三) 国民政府初期:“三民主义”—蒋介石的“礼义廉耻” | 第58-59页 |
| (四) 抗日战争时期:“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毛泽东的“抗大题词” | 第59-60页 |
| (五)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红与专”—社会主义思想改造 | 第60-61页 |
| (六) 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停课闹革命 | 第61页 |
| (七) 改革开放的大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化倾向 | 第61-63页 |
| 三、网络与全球化时期的大学:“恶搞”与“解构” | 第63-65页 |
| 结语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 附录 | 第72-77页 |
| 后记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