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绪论 | 第8-14页 |
·概况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本论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2页 |
·本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本论文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13-14页 |
2、现状及发育特点 | 第14-41页 |
·地质环境条件 | 第14-15页 |
·煤炭开采技术特征 | 第15-20页 |
·环境地质灾害现状分析 | 第20-31页 |
·环境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 | 第31-39页 |
·在原有矿山工程地质分区基础上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灾害地质背景条件分区 | 第31-32页 |
·矿山环境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判据因子 | 第32-34页 |
·矿山环境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判据因子分析与判据指数Z的确定 | 第34-35页 |
·实例分析 | 第35-39页 |
·环境地质灾害发育特点 | 第39页 |
·已开展的研究与防治工程简介 | 第39-41页 |
3、成因机制分析 | 第41-48页 |
·原生地质环境脆弱 | 第41-42页 |
·矿产开发活动强烈 | 第42-44页 |
·岩土性质及大气降水等自然营力影响 | 第44页 |
·其它因素分析 | 第44-48页 |
4、减灾防治对策 | 第48-55页 |
·监测网络与灾害预警系统建设 | 第48-49页 |
·避让与针对性治理的防治原则 | 第49-50页 |
·具体防治对策建议 | 第50-53页 |
·滑坡与地表变形、地裂缝及浑河断裂 | 第50-51页 |
·采煤沉陷与地面塌陷 | 第51-52页 |
·矿震 | 第52页 |
·排土场固体排弃物污染地下水、大气环境 | 第52-53页 |
·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恢复相结合 | 第53-54页 |
·政策法规法律补偿机制 | 第54-55页 |
5、结论 | 第55-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学术论文情况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