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制备工艺与机理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 ·膨润土 | 第9-13页 |
| ·膨润土资源分布状况 | 第9页 |
| ·膨润土的主要成分和晶体结构 | 第9-12页 |
| ·膨润土的基本特征 | 第12页 |
| ·膨润土的分类 | 第12-13页 |
| ·膨润土矿的加工处理 | 第13-14页 |
| ·国内外膨润土的应用现状 | 第14-16页 |
| ·膨润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原材料的性能研究 | 第19-33页 |
| ·硅烷偶联剂 | 第19-20页 |
| ·插层剂 | 第20-23页 |
| ·松香基季铵盐 | 第21页 |
| ·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 | 第21-22页 |
| ·双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 第22-23页 |
| ·膨润土 | 第23-30页 |
| ·膨润土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23-27页 |
| ·膨润土的物化性能 | 第27-30页 |
| ·沥青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膨润土的改性机理 | 第33-41页 |
| ·活化方法 | 第33-35页 |
| ·酸活化 | 第33页 |
| ·热活化 | 第33-34页 |
| ·机械力活化 | 第34页 |
| ·有机活化 | 第34-35页 |
| ·膨润土与有机物的反应机理 | 第35-40页 |
| ·膨润土与非离子有机物的反应 | 第35-36页 |
| ·膨润土与芳香性有机物的反应 | 第36-38页 |
| ·膨润土与有机阳离子的反应 | 第3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膨润土的钠化改型 | 第41-49页 |
| ·天然膨润土的提纯方法 | 第41-42页 |
| ·膨润土的钠化改型 | 第42-48页 |
| ·原料性质 | 第42-43页 |
| ·钠化机理 | 第43页 |
| ·钠化工艺 | 第43-44页 |
| ·膨润土钠化影响因素 | 第44-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有机膨润土的制备 | 第49-67页 |
| ·有机膨润土的制备原理 | 第49-50页 |
| ·有机插层膨润土的制备 | 第50-52页 |
| ·有机插层膨润土的制备方法 | 第50-51页 |
| ·有机膨润土的制备 | 第51-52页 |
| ·有机化改性膨润土的影响因素 | 第52-56页 |
| ·溶液的pH 值 | 第52页 |
| ·插层剂的选择 | 第52页 |
| ·插层剂的用量 | 第52-53页 |
| ·时间 | 第53-54页 |
| ·温度 | 第54-56页 |
| ·复合插层有机膨润土的制备 | 第56页 |
| ·有机膨润土的表征 | 第56-65页 |
| ·红外光图谱与分析 | 第57-58页 |
| ·X-射线衍射结果与分析 | 第58-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第六章 有机膨润土改性沥青的性能研究 | 第67-88页 |
| ·有机膨润土改性沥青的制备方法 | 第67-68页 |
| ·改性沥青的制备实验 | 第68-72页 |
| ·原材料 | 第68-69页 |
| ·改性沥青的制备工艺 | 第69页 |
| ·正交试验 | 第69-72页 |
| ·改性剂掺量的确定 | 第72-79页 |
| ·MMT 掺量的确定 | 第72-73页 |
| ·SBS 改性剂掺量的确定 | 第73页 |
| ·松香基-OMMT 掺量的确定 | 第73-75页 |
| ·1831-OMMT 掺量的确定 | 第75-77页 |
| ·31441-OMMT 掺量的确定 | 第77-79页 |
| ·改性沥青路用性能 | 第79-86页 |
| ·感温性 | 第79-81页 |
| ·软化点、当量软化点 | 第81-82页 |
| ·低温延度 | 第82页 |
| ·当量弗拉斯脆点T_(1.2) | 第82-84页 |
| ·抗老化性能 | 第84-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 第七章 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的机理分析 | 第88-102页 |
| ·沥青四组分分析 | 第88-90页 |
| ·相容性 | 第90-95页 |
| ·溶解度 | 第91-92页 |
| ·软化点差 | 第92-93页 |
| ·分散度 | 第93-95页 |
| ·膨润土与沥青的吸附作用 | 第95-96页 |
| ·微观分析 | 第96-99页 |
| ·荧光分析 | 第96-97页 |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97-99页 |
| ·改性机理分析 | 第99-10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 第八章 结论 | 第102-104页 |
| ·主要结论 | 第102-103页 |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103-104页 |
| 致谢 | 第104-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07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