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振动压实技术的发展 | 第10-12页 |
·振动压实技术的发展历程 | 第10页 |
·压实机械的发展趋势 | 第10-12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压实度评定方法与压实度连续检测理论 | 第15-36页 |
·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 | 第15-20页 |
·土的固体颗粒特征 | 第15-16页 |
·土粒级配分析方法 | 第16-18页 |
·土粒级配表示方法 | 第18页 |
·无粘性土的密实度 | 第18-19页 |
·粘性土的物理特征 | 第19-20页 |
·路基压实 | 第20-22页 |
·压实度的概念 | 第20页 |
·影响压实因素 | 第20-22页 |
·传统压实度评定方法 | 第22-23页 |
·破坏性试验评定方法 | 第22-23页 |
·非破坏性试验评定方法 | 第23页 |
·传统压实度评定方法存在的不足 | 第23-24页 |
·压实的基本过程 | 第24-26页 |
·静作用压实 | 第24-25页 |
·搓揉压实 | 第25页 |
·振动压实 | 第25-26页 |
·夯实和冲击压实 | 第26页 |
·振动压路机的工作原理 | 第26-28页 |
·振动压实理论 | 第26-27页 |
·振动压路机的压实机理 | 第27-28页 |
·振动压实数学模型及动力学方程 | 第28-33页 |
·振动轮—土壤系统数学模型 | 第28-30页 |
·振动轮—土壤系统动力学方程 | 第30-33页 |
·振动轮加速度与压实度之间的关系 | 第33页 |
·振动压路机的行进方向对压实度的影响 | 第33-36页 |
第三章 基于MATLAB/SIMULINK 的振动压路机模型的仿真 | 第36-47页 |
·仿真工具MATLAB/SIMULINK 简介 | 第36-38页 |
·SIMULINK 的特点 | 第36-37页 |
·SIMULINK 下仿真结果的处理方法 | 第37-38页 |
·对模型进行仿真的意义和方法 | 第38-39页 |
·仿真的意义 | 第38页 |
·仿真的方法 | 第38-39页 |
·基本参数下仿真结果 | 第39-41页 |
·弹性系数变化时仿真结果 | 第41-43页 |
·阻尼系数变化时仿真结果 | 第43-46页 |
·仿真结果的验证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压实度检测系统组成及原理 | 第47-68页 |
·压实度检测系统基本原理 | 第47-48页 |
·压实度检测系统组成及原理 | 第48-49页 |
·压路机参数 | 第48页 |
·加速度传感器的选型 | 第48-49页 |
·采集仪型号及参数 | 第49页 |
·信号的分析、处理 | 第49-50页 |
·信号的时域分析 | 第50-52页 |
·特征值分析 | 第50页 |
·信号的相关分析 | 第50-52页 |
·信号的频域分析 | 第52-61页 |
·离散Fourier 级数与离散Fourier 变换 | 第52-54页 |
·快速Fourier 变换(FFT) | 第54-56页 |
·离散Fourier 变换(DFT)递推算法 | 第56-57页 |
·信号的离散化及采样频率的确定 | 第57-58页 |
·信号滤波器的选取 | 第58-60页 |
·窗函数的确定 | 第60页 |
·自谱与互谱分析 | 第60-61页 |
·振动压路机信号分析、处理 | 第61-68页 |
·噪声分析 | 第61-63页 |
·信号奇异点分析 | 第63-64页 |
·消除多项式趋势项 | 第64-66页 |
·采样数据的平滑处理 | 第66-68页 |
第五章 路基土压实度检测试验及分析 | 第68-100页 |
·试验方案 | 第68页 |
·系统标定试验 | 第68-72页 |
·振动台试验 | 第72-74页 |
·现场试验 | 第74-85页 |
·现场试验路基土的基本性质 | 第74-77页 |
·土的击实试验 | 第77-80页 |
·传感器的安装 | 第80-81页 |
·采集仪的参数设置 | 第81-82页 |
·数据采集 | 第82-83页 |
·灌砂法测压实度 | 第83-85页 |
·检测结果分析 | 第85-98页 |
·数据初步处理及分析 | 第85-87页 |
·振动加速度与压实度的关系分析 | 第87-98页 |
·结论及误差分析 | 第98-10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主要结论 | 第100页 |
·进一步的研究和设想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5页 |
附录 | 第105-10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