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课题相关技术 | 第15-18页 |
| ·生理信号评估 | 第15-16页 |
| ·信号干扰指数 | 第16页 |
| ·线性回归理论 | 第16-1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创新点 | 第18页 |
|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基于脉搏波速法的连续血压测量 | 第20-24页 |
| ·引言 | 第20页 |
| ·脉搏波速法的原理与方法 | 第20-21页 |
| ·脉搏波传导时间的定义及测量方法 | 第21-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基于脉搏波速法的可穿戴动态血压监护系统的整体设计 | 第24-29页 |
| ·引言 | 第24页 |
| ·系统需求及设计原则 | 第24-26页 |
| ·系统框架的设计与研究 | 第26-28页 |
| ·基于脉搏波速法的可穿戴动态血压监护系统的体系结构 | 第26页 |
| ·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26-27页 |
| ·不同位姿的血压评估系统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四章 基于不同位姿的血压评估 | 第29-39页 |
| ·引言 | 第29页 |
| ·位姿与血压关系的分析 | 第29-31页 |
| ·线性回归模型 | 第31-34页 |
|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第31-32页 |
| ·改进的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32-34页 |
| ·不同位姿血压评估数据样本的采集方案 | 第34-37页 |
| ·不同位姿状态下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的效果评价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五章 基于信号质量评估和卡尔曼滤波的血压估计 | 第39-52页 |
| ·引言 | 第39-40页 |
| ·血压监护评估的研究现状 | 第40-41页 |
| ·基于启发式约束的ABP信号质量评估 | 第40-41页 |
| ·卡尔曼滤波 | 第41-43页 |
| ·经典Kalman滤波理论的提出 | 第41-42页 |
| ·经典Kalman滤波理论及其算法 | 第42-43页 |
| ·基于脉搏波速法的血压测量 | 第43-47页 |
| ·心电和脉搏的特征检测 | 第43-45页 |
| ·连续血压测量算法 | 第45-47页 |
| ·基于信号质量评估的血压评估模型 | 第47-50页 |
| ·心电和脉搏的信号质量评估 | 第47-48页 |
| ·血压测量综合质量评估 | 第48页 |
|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血压估计算法 | 第48-49页 |
| ·基于信号质量指数的卡尔曼滤波增益调节 | 第49-50页 |
| ·滤波方程初始值的确定 | 第50页 |
| ·血压估计算法的抗干扰效果评价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六章 可穿戴动态血压监护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52-67页 |
| ·引言 | 第52页 |
| ·系统硬件整体结构 | 第52-54页 |
| ·心电信号前端采集电路 | 第54-61页 |
| ·生物电信号放大器设计要求 | 第54-55页 |
| ·前置放大电路 | 第55-57页 |
| ·右腿驱动 | 第57-58页 |
| ·高通滤波 | 第58-60页 |
| ·低通滤波 | 第60-61页 |
| ·脉搏前端采集采集电路 | 第61-64页 |
| ·脉搏采集结构框图 | 第61页 |
| ·脉搏传感器 | 第61-62页 |
| ·电压抬升电路 | 第62-63页 |
| ·滤波电路 | 第63-64页 |
| ·加速度传感器电路 | 第64-66页 |
| ·加速度传感器结构框图 | 第64页 |
| ·加速度传感器电路设计 | 第64-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七章 可穿戴动态血压监护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67-76页 |
| ·引言 | 第67页 |
| ·系统软件整体结构 | 第67-68页 |
| ·心电和脉搏信号的噪声消除 | 第68-73页 |
| ·心电和脉搏信号的主要噪声分析及其频带分布 | 第68-70页 |
| ·心电和脉搏信号的消噪处理 | 第70-73页 |
| ·加速度传感器的软件设计 | 第73-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 ·总结 | 第76页 |
| ·展望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