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融资方式的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3页 |
·高科技产业 | 第11页 |
·中小高科技企业 | 第11-12页 |
·本文对中小高科技企业的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需求特征与融资组合方式 | 第13-16页 |
·企业成长规律和生命周期理论 | 第13-14页 |
·融资需求特征与融资组合方式 | 第14-16页 |
·本章结论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经验 | 第18-25页 |
·建立多层次的和专门的资本市场 | 第18-19页 |
·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 第18页 |
·专门的资本市场 | 第18-19页 |
·成熟的创业风险投资事业 | 第19-21页 |
·独特的组织形态 | 第20页 |
·资金来源多元化 | 第20页 |
·创业风险投资与高科技园区技术创新的结合 | 第20页 |
·健全的退出机制 | 第20-21页 |
·金融机构的支持 | 第21-22页 |
·设立专门的金融机构 | 第21页 |
·担保贷款类型多样,经营机制灵活 | 第21-22页 |
·基金支持 | 第22-23页 |
·专项基金 | 第22-23页 |
·专门基金 | 第23页 |
·本章结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体系的缺失 | 第25-32页 |
·资本市场不健全 | 第25-26页 |
·市场门槛高 | 第25页 |
·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证券市场 | 第25页 |
·其它交易市场发展缓慢 | 第25-26页 |
·创业风险投资尚不成熟 | 第26-28页 |
·机构数量少、资本规模小 | 第26页 |
·资金来源单一 | 第26-27页 |
·投资项目集中在中后期 | 第27页 |
·退出机制不健全 | 第27页 |
·组织形态单一 | 第27-28页 |
·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困难重重 | 第28-30页 |
·商业银行支持力度不够 | 第28页 |
·政策性银行心有余而力不足 | 第28页 |
·缺乏专门的中小金融机构 | 第28-29页 |
·担保贷款发展缓慢 | 第29-30页 |
·民间融资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 | 第30页 |
·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 第30页 |
·本章结论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需求——以浙江无锡市为例的实证分析 | 第32-40页 |
·相关情况 | 第32页 |
·城市选择背景 | 第32页 |
·问卷设计 | 第32页 |
·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32-34页 |
·产业特征 | 第32-33页 |
·企业规模 | 第33页 |
·成立年限 | 第33页 |
·创新能力 | 第33页 |
·资金需求 | 第33-34页 |
·融资特征 | 第34-37页 |
·融资目的比较集中 | 第34页 |
·内部积累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 | 第34页 |
·民间借贷占据重要的地位 | 第34-35页 |
·向四大国有银行融资是第一考虑渠道 | 第35页 |
·信用担保机构作用一般 | 第35-36页 |
·现实与理想的融资渠道反差太大 | 第36页 |
·绝大多数企业暂未考虑上市融资 | 第36页 |
·政府资金扶持和创业风险投资作用有限 | 第36-37页 |
·融资障碍重重 | 第37页 |
·中小高科技企业的融资案例研究 | 第37-39页 |
·本章结论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体系的政策建议 | 第40-47页 |
·政府加大投入 | 第40-41页 |
·设立政府专项资金 | 第40页 |
·设立专门的基金 | 第40-41页 |
·规范民间融资 | 第41页 |
·完善间接融资体系 | 第41-43页 |
·筹建专门扶持中小高科技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 | 第41-42页 |
·扬长避短、推动金融机构的互动 | 第42页 |
·完善信用担保制度及相关配套体系 | 第42-43页 |
·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 第43-44页 |
·完善现有的二板市场和三板市场 | 第43-44页 |
·加快建立区域性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 | 第44页 |
·创业风险投资前移 | 第44-46页 |
·扩大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数量 | 第45页 |
·拓宽创业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 | 第45页 |
·完善创业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和组织形态 | 第45页 |
·加大对创业风险投资业的支持力度 | 第45页 |
·探索创业风险投资亏损补偿机制 | 第45-46页 |
·改革政府主导的创业风险投资管理 | 第46页 |
·本章结论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录 | 第51-53页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