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10-14页 |
·关于西安市明城区保护和发展的困惑 | 第10-11页 |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回顾与现状 | 第11-12页 |
·西安市东大街发展的思考 | 第12-13页 |
·西安市东大街历史记忆的表达选择 | 第13-14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的步骤 | 第15-16页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6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6-17页 |
·课题的相关研究 | 第17-21页 |
·国外的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国内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研究现状总结 | 第20-21页 |
·研究的框架 | 第21-22页 |
2 历史记忆与沿街建筑 | 第22-34页 |
·沿街建筑的相关论述 | 第22-29页 |
·街道的概念 | 第22-23页 |
·街道与道路的区别 | 第23-24页 |
·沿街建筑的概念 | 第24-25页 |
·沿街建筑与街道表皮的区别 | 第25-26页 |
·沿街建筑的几个相关概念 | 第26-28页 |
·传统街道的沿街建筑 | 第28-29页 |
·历史记忆的相关论述 | 第29-32页 |
·记忆的概念 | 第29-30页 |
·历史记忆的概念 | 第30页 |
·城市街道的历史记忆 | 第30-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3 西安市东大街概述 | 第34-50页 |
·西安历史概述及东大街历史沿革 | 第34-41页 |
·隋唐长安城时期 | 第34-36页 |
·宋元时期 | 第36-37页 |
·明清时期 | 第37-38页 |
·民国时期(1912-1949) | 第38-39页 |
·建国之后(1949-今) | 第39-41页 |
·东大街现状及周边重要节点分析 | 第41-44页 |
·东大街现状 | 第41-43页 |
·周边重要节点分析 | 第43-44页 |
·城市角度下东大街现状形成的相关因素 | 第44-49页 |
·历史文化名城的背景 | 第44-46页 |
·城市区位 | 第46页 |
·经济因素 | 第46-47页 |
·商业形态 | 第47-48页 |
·景观因素 | 第48页 |
·人的因素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东大街历史记忆的沿街建筑表达 | 第50-100页 |
·明清——中华民国(1912 年之前) | 第50-52页 |
·民国初期(1912 年——1931 年) | 第52-67页 |
·肌理的记忆 | 第54-56页 |
·尺度的记忆 | 第56-58页 |
·沿街建筑天际线的记忆 | 第58-60页 |
·商业空间的记忆 | 第60页 |
·沿街建筑的记忆 | 第60-67页 |
·民国中期——西安解放(1932 年——1949 年) | 第67-71页 |
·整体建筑风格的记忆 | 第70-71页 |
·解放后——二十世纪末(1949 年——2000 年) | 第71-93页 |
·尺度变化的记忆 | 第72-73页 |
·年代结构和肌理变化的记忆 | 第73-76页 |
·商业空间变化的记忆 | 第76-77页 |
·街道景观变化的记忆 | 第77-78页 |
·沿街建筑的记忆 | 第78-93页 |
·新世纪的开端(2000 年——今天) | 第93-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5 由东大街沿街建筑历史记忆引发的思考 | 第100-108页 |
·历史记忆的延续 | 第100-102页 |
·历史记忆的载体 | 第100-101页 |
·历史记忆的存在基础 | 第101-102页 |
·改造与保护 | 第102-106页 |
·改造与保护的价值 | 第102-103页 |
·改造与保护的目标 | 第103-104页 |
·改造与保护的原则 | 第104-105页 |
·改造与保护的方法 | 第105-106页 |
·今天的记忆和今后的记忆 | 第106-107页 |
·历史记忆的更新与新建筑的产生 | 第106-107页 |
·尊重历史记忆的自我更新 | 第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6 结论 | 第108-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4页 |
图片目录 | 第114-117页 |
表格目录 | 第117-118页 |
作者在读研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