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一、背景 | 第8页 |
二、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9-10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0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一、国外研究情况 | 第10-12页 |
二、国内研究情况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国际贸易融资概述 | 第14-26页 |
第一节 国际贸易融资的含义与历史沿革 | 第14-16页 |
一、国际贸易融资的含义 | 第14-15页 |
二、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历史沿革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6-25页 |
一、资本国际流动的概念 | 第16-17页 |
二、资本国际流动理论内容 | 第17-20页 |
三、资本国际流动的效应模型 | 第20-23页 |
四、政策性金融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国际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相互影响性分析 | 第26-38页 |
第一节 国际贸易融资对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 第26-35页 |
一、国际贸易融资的主要优势 | 第26-29页 |
二、国际贸易融资对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性 | 第29-35页 |
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国际贸易融资提出的新要求 | 第35-37页 |
一、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国际贸易融资的要求 | 第35-36页 |
二、国际贸易交易效率的提高对国际贸易融资的要求 | 第36页 |
三、买方市场条件对国际贸易融资的要求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及其风险分析 | 第38-56页 |
第一节 对进口商的贸易融资及其风险分析 | 第38-42页 |
第二节 对出口商的贸易融资及其风险分析 | 第42-45页 |
第三节 对中间商的贸易融资及其风险分析 | 第45-47页 |
第四节 非传统国际贸易融资方式 | 第47-54页 |
第五节 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及风险实证分析——以对出口商贸易融资为例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在我国应用的现状分析 | 第56-69页 |
第一节 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在我国应用的现状 | 第56-60页 |
一、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第57-58页 |
二、福费廷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第58-59页 |
三、结构性贸易融资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第59-60页 |
第二节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 | 第60-65页 |
一、从政府角度看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面临的问题 | 第60-62页 |
二、从银行角度看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面临的问题 | 第62-64页 |
三、从企业角度看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面临的问题 | 第64-65页 |
第三节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65-68页 |
一、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法律环境不完善 | 第65页 |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 第65-67页 |
三、我国企业信用水平有待提升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发展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对策 | 第69-78页 |
第一节 政府方面采取的对策 | 第69-70页 |
一、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国际贸易融资有关的法律法规 | 第69页 |
二、尽快完善我国出口信贷体制 | 第69页 |
三、国家应加强外贸企业信用评级工作 | 第69-70页 |
四、政府要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 | 第70页 |
第二节 银行方面采取的对策 | 第70-76页 |
一、构建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管理体系 | 第70-72页 |
二、改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政策制度 | 第72-73页 |
三、重构我国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运作模式 | 第73-74页 |
四、再造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流程 | 第74页 |
五、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 第74-75页 |
六、借鉴发达国家国际贸易融资原则 | 第75页 |
七、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形式要向多元化发展 | 第75-76页 |
第三节 企业方面采取的对策 | 第76-77页 |
一、企业要转变观念树立风险成本意识 | 第76页 |
二、企业应充分利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和其他规避风险的途径 | 第76-77页 |
三、企业应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 | 第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