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6页 |
| 绪论 | 第6-9页 |
| 第一章 天坛概述 | 第9-24页 |
| 第一节 天坛建筑的历史沿革 | 第9-16页 |
| 一、明永乐年间天地坛时期 | 第9-11页 |
| 二、明嘉靖朝世宗改制时期 | 第11-13页 |
| 三、清乾隆朝高宗扩改建时期 | 第13-14页 |
| 四、民国时期到解放前 | 第14-15页 |
|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 第15-16页 |
| 第二节 天坛全貌 | 第16-24页 |
| 一、祈谷坛建筑群 | 第17-20页 |
| 二、圜丘坛建筑群 | 第20-22页 |
| 三、斋宫、神乐署和牺牲所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天坛回音建筑—圜丘坛建筑群及天坛声学现象 | 第24-36页 |
| 第一节 圜丘坛建筑群的历史 | 第24-29页 |
| 第二节 天坛声学现象及实验研究 | 第29-36页 |
| 一、天坛声学现象概述 | 第29-31页 |
| 二、天坛声学现象回声机理的两种假说 | 第31-33页 |
| 三、天坛回音建筑的实验研究 | 第33-36页 |
| 第三章 天坛回音建筑的文化意蕴 | 第36-56页 |
| 第一节 天坛回音建筑的象征意义 | 第36-43页 |
| 一、中国建筑文化象征观念的起源 | 第37-39页 |
| 二、天坛回音建筑中的符号象征 | 第39-43页 |
| 1、数的象征 | 第39-40页 |
| 2、形体象征 | 第40-41页 |
| 3、音字象征 | 第41-42页 |
| 4、色彩象征 | 第42-43页 |
| 第二节 天坛回音建筑的营造理念 | 第43-50页 |
| 一、天人合一—传统的自然观 | 第44-46页 |
| 二、天圆地方—天坛整体布局的构造观 | 第46-47页 |
| 三、象天法地—天坛选址、布局、营造的基本原则 | 第47-49页 |
| 四、天人感应—天坛声学建筑与天人合一的最高哲学境界 | 第49-50页 |
| 第三节 天坛回音建筑中的礼制制度—礼乐和谐 | 第50-56页 |
| 一、建筑礼制制度 | 第50-52页 |
| 二、礼乐皆得 | 第52-53页 |
| 三、天坛回音建筑—礼乐和谐的佳作 | 第53-56页 |
| 结语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