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选题背景及来源 | 第7-9页 |
·对书籍设计的思考与选择 | 第7-8页 |
·现代书籍设计的走向 | 第8-9页 |
·研究目的和实践意义 | 第9页 |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9-11页 |
第二章 书脊概念的确定 | 第11-13页 |
·书脊的概念 | 第11-13页 |
·脊梁的定义 | 第11页 |
·古代书脊的命名 | 第11页 |
·现代书脊的概念 | 第11-13页 |
第三章 书脊的由来 | 第13-30页 |
·中国书籍因书脊形态不同而出现的形象特征 | 第13-21页 |
·“册”感 | 第13-14页 |
·“轴”感 | 第14-16页 |
·“折”感 | 第16-17页 |
·连结装制感 | 第17-19页 |
·重复批量感 | 第19-21页 |
·西方书籍因书脊形态的不同而出现的形象特征 | 第21-26页 |
·“轴”感 | 第22页 |
·“册”感 | 第22-24页 |
·“机械批量生产”感 | 第24-26页 |
·从书脊看东西方书籍形态的区别 | 第26-30页 |
·“书脊在左”与“书脊在右” | 第26-27页 |
·陈设方式的区别 | 第27-28页 |
·文字格式的区别 | 第28-30页 |
第四章 书脊的客观现象 | 第30-39页 |
·书脊的功能作用 | 第30-33页 |
·化零散为整体 | 第30-31页 |
·化混淆为明晰 | 第31页 |
·化工具为艺术 | 第31-32页 |
·隐形的广告牌 | 第32-33页 |
·书脊的设计空间 | 第33-39页 |
·从书来看书脊 | 第34页 |
·从现在的出版现状和市场需求来看书脊 | 第34-35页 |
·从设计来看书脊 | 第35-39页 |
第五章 因“书脊”视点所引发的设计作为 | 第39-48页 |
·实例—我如何从局部入手来设计图册和鲁迅书籍 | 第39-45页 |
·关于书脊形态的初期思考 | 第40-41页 |
·我如何从书脊部位着手设计图册 | 第41-42页 |
·我如何从书脊部位着手设计鲁迅书籍 | 第42-45页 |
·对从书脊这一具体的部位进入的书籍整体设计行为的分析 | 第45-48页 |
·它是一种尊重个体差异性的选择 | 第45-46页 |
·具体部位与整体形象的关系 | 第46-47页 |
·它也是一种追求创新的行为 | 第47-48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