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系统科学的发展及相关应用概况 | 第12-34页 |
1 系统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 第12-15页 |
2 系统科学的发展简史 | 第15-17页 |
3 非线性系统方法 | 第17-26页 |
·耗散结构 | 第17-19页 |
·协同学 | 第19页 |
·突变论 | 第19-20页 |
·混沌 | 第20-23页 |
·分形 | 第23-26页 |
4 中医科学的系统性和复杂性 | 第26-27页 |
·中医科学的系统性 | 第26-27页 |
·中医科学是复杂的系统科学 | 第27页 |
5 非线性系统方法的相关应用及研究概况 | 第27-32页 |
·非线性系统方法在 ECG 的研究及应用概况 | 第27-30页 |
·非线性系统方法在中医领域的研究应用概况 | 第30-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第二部分 中医诊断方法的系统分析 | 第34-76页 |
1 中医理论:阴阳·五行 | 第34-41页 |
·阴阳 | 第34-37页 |
·五行 | 第37-39页 |
·五行系统的复杂性分析 | 第39-40页 |
·阴阳五行的复杂性探讨—中医如何解决复杂系统问题 | 第40-41页 |
2 中医诊断: 望、闻、问、切 | 第41-49页 |
3 舌诊 | 第49-51页 |
·舌与机体运行的关系 | 第49-50页 |
·舌与脏腑的相应关系 | 第50页 |
·中医舌诊获取的诊断信息 | 第50-51页 |
·舌诊的生理学基础 | 第51页 |
4 脉诊 | 第51-61页 |
·中医获取脉诊信息的方法 | 第52-55页 |
·脉诊的生理学基础 | 第55-56页 |
·脉搏波的形成 | 第56-57页 |
·脉诊的现代研究 | 第57-61页 |
5 舌诊与脉诊的诊断系统对比分析 | 第61-64页 |
·舌诊的神、色、形、态 | 第61-62页 |
·脉诊的位、数、形、势 | 第62-63页 |
·舌诊和脉诊的对应关系 | 第63-64页 |
6 中国式分形 | 第64-71页 |
·阴阳的分形 | 第65-66页 |
·阴阳分形的复杂性 | 第66-67页 |
·中国式分形的应用 | 第67-68页 |
·系统平衡与分形 | 第68-69页 |
·全息与分形 | 第69-71页 |
7 中医诊断的系统性分析 | 第71-75页 |
·中医诊断理论的系统性 | 第71页 |
·中医诊断方法的系统性 | 第71-72页 |
·中医诊断方法的整体性 | 第72-73页 |
·中医诊断的非线性系统特性 | 第73页 |
·中医诊断是复杂系统 | 第73-74页 |
·复杂系统的控制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
第三部分 应用非线性方法研究脉诊的动态特性 | 第76-109页 |
1 诊断信号的复杂性分析 | 第76-85页 |
2 研究方法的选择和确定 | 第85-88页 |
3 应用非线性方法研究脉诊的动态特性 | 第88-99页 |
·脉诊信号在相空间的动态轨迹 | 第88-92页 |
·不同诊断部位脉诊信号的相空间动态轨迹对比 | 第88-89页 |
·健康与自相似的关系 | 第89-91页 |
·同一部位脉诊信号短时间内动态轨迹的变化 | 第91页 |
·同一部位脉诊信号长时间内动态轨迹的稳定性 | 第91-92页 |
·应用不同方法研究脉诊信号在相空间中的动态轨迹 | 第92页 |
·脉诊信号动态轨迹的应用 | 第92-99页 |
·即时反映机体的各种变化 | 第92-93页 |
·影响健康的因素分析 | 第93-97页 |
·养生与健康的自我管理 | 第97-99页 |
4 研究结果分析 | 第99-102页 |
·阴阳五行与脉诊信号的动态轨迹 | 第99-100页 |
·脉诊属性与脉诊信号的动态轨迹 | 第100-101页 |
·应用系统理论分析 | 第101-102页 |
5 研究结果的应用与展望 | 第102-108页 |
·中医诊断的科学性、系统性、复杂性、重要性、实用性 | 第102-103页 |
·促进中医脉诊的推广、应用 | 第103页 |
·深入研究脉诊 | 第103-104页 |
·发展全息诊断丰富中医诊断获取信息的途径 | 第104-105页 |
·使手诊从民间走向科学的殿堂 | 第105页 |
·实现中医对能量医学的指导 | 第105-106页 |
·健康的自我管理 | 第106-108页 |
6 课题的创新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